第八十七 鷸乎?蚌乎?漁翁乎? (第4/5頁)
黑色柳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受寵也終究都是些庶子。一旦有需要曹操會像拋棄曹家二公子曹丕那樣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捨棄。可是現下曹操既已開口,楊修也不好直接推辭,只得拱手稱喏道,“修必不負丞相重託。”
眼見楊修如此順從。曹操滿意地點了點頭。雖說袁紹早已斃命,陳琳亦已請降,但曹操在骨子裡對“贅閹遺醜”的出身還是十分敏感的。要知道曹操父親曹嵩當初的太尉之職乃是用“一萬億”買來的。所以在諸多世家的眼中曹家就是靠攀附宦官和廣撒錢財崛起的一介暴發戶。而為了改變外界對曹家的種種歧視,曹操特意請了諸多名流才俊來教導他的幾個兒子。他要讓天下人瞧瞧曹家也能出文豪鴻儒。不過到目前為止除了曹植和更為年幼的曹衝之外並沒有其他曹氏子弟對文學表現出足夠的興趣與天賦。曹彰更是整日逃課跑去同軍士廝混。曹操雖略感惋惜,但也由此愈發寵愛曹植、曹衝二子。因為他覺得這兩個兒子最像他,也最可能讓曹家蛻變為真正的世家。
楊修並不知曉曹操心中的宏圖偉業,他只是覺得曹操要他去指導曹植詩詞是不看重他的一種表現。因為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漢廷一直都以經術取士,士大夫子弟莫不以經學為務,既以之求得功名利祿,又以之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各種才藝包括詩詞歌賦都被視之為雕蟲小技,屬於雜藝的範疇。就算偶爾有君王喜好此道,也只能以俳優伶人的標準來對待,不可能被真的委以重任。誠然靈帝時,宦官為對抗儒學大族,曾設“鴻都門學”,詔令“三公”及地方以“辭賦”取士。而曹操本人也因出身閹宦家庭,深受漢末宮廷風尚的浸潤,喜好各種才藝。其對詩歌、音律、書法、圍棋、建築、藥物乃至方術都懷有濃厚的興趣。不少士人更是放棄經學轉而鑽研辭賦,只為討好曹操謀取一官半職。但楊修終究來自世代簪纓之家,有著身為儒學士大夫的自傲。所以他嘴上雖答應了曹操的安排,骨子裡卻是更希望用經學、用智謀、用武略來讓曹操認同他的才華。
想到這裡楊修當即將話鋒一轉,鄭重其事地朝曹操進言道,“丞相明鑑,孫伯符此番驅逐諸葛孔明,必是想趁丞相北上之際,鯨吞荊州。故修以為丞相大可先做壁上觀,令孫劉二人鷸蚌相爭。”
曹操聽罷楊修所言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其實他在得知孫策驅趕諸葛亮之後頭一個想到的計謀也是坐山觀虎鬥。但是光是如此似乎還不能讓曹操覺得滿意。於是他又跟著向楊修追問道,“那依德祖之見遼西之勢又將如何?”
就聽楊修朗聲斷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