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磨礪(1) (第1/3頁)
仗劍至天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明其實並不缺能臣幹吏,亦不缺敢為社稷而死之輩,怎奈‘黨爭’二字,卻叫官場變成了大染缸,叫天下失去了秩序,身處這等環境之下,漸漸的,一些人心死了,開始跟著和光同塵了。
想要拯救搖搖欲墜的大明,並非是簡單的開源節流,解決大明財政危機,另一個根本所在,就是在人上。
大明的文官群體,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存在,並不能簡單的去用,非黑即白去定義,畢竟人性是複雜的。
山西那邊的事情,想要得到有效解決,還需些時間去走流程,崇禎皇帝心裡並不希望,劉鴻訓留守山西,有任何官面上的質疑。
劉鴻訓是有能力的,有治國之才,然性格有些剛正不阿,不擅權術算計,就時下朝堂風氣,並不適合待在朝中。
恰恰是派到地方上去任職,或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也就是劉鴻訓這個人,並不在意個人榮辱。”
看著李邦華離去的背影,崇禎皇帝輕嘆一聲,“但凡是換一個人,即便曾被受牽連免職流放,但曾經是那般的高位,現在卻要屈就一地巡撫,恐此事亦不少說通。”
劉鴻訓就任山西巡撫一職,若是能順利推進下去,對崇禎皇帝的整體謀劃,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
整頓山西官場。
恢復山西秩序。
設立賑災行署。
能將這些方針落實下來,那山西就不會再亂下去,這為後續平叛流賊,減輕陝西方面壓力,試行所謀的一些新政,都夯築了一些基礎。
不過山西若能變好,那對整個平叛流賊的局勢,卻是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畢竟山陝緊挨著。
一個是全國性的。
一個是地方性的。
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講,劉鴻訓就任山西巡撫,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這也叫崇禎皇帝堅定決心,必須叫此事儘快落成。
“皇爺,直隸和山東兩地,所設的賑災行署,呈遞了幾封奏疏。”王德化捧著奏疏,走進東暖閣,作揖行禮道。
“呈上來。”
崇禎皇帝言簡意賅道。
近期所出風波不少,叫崇禎皇帝很忙,雖心中對賑災行署很重視,但有些事情吧,還需倚重的大臣來辦好。
“袁卿這邊,所取得的成效,還是夠大的嘛。”
接連看過幾封奏疏,崇禎皇帝微笑著說道:“受災的那些府縣,都先後募集不少的賑災吏員,這給官府賑災,減輕不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