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鮮卑人 中國靴子 (第1/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鮮卑正式出場時,應該有了馬鐙。
而且,是雙鐙。
很少有什麼發明像馬鐙這樣既簡單又偉大了,它幾乎改寫了人類的歷史,至少改寫了戰爭史。我們知道,馬參加戰爭,起先都是用於車戰。後來有了騎兵,戰鬥力卻非常有限。因為如果沒有馬鐙,又想在狂奔時張弓射箭,交戰時揮刀殺敵,對不起,那一定會掉下來。
然而馬鐙卻讓騎兵成為最可怕的敵人。有了馬鐙這個著力點,他們可以穩穩地騎在馬上且走且射,拔出劍來左劈右砍;而當他們揮戈前進時,賓士的戰馬還將大大增強長矛的衝擊力。總之,馬鐙讓馬上白刃戰成為可能。
當然,他們或許還要穿上長筒靴。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34JP.jpg" />
1965年在北票縣北燕貴族墓中出土了一對南北朝時期的馬鐙,木芯長直柄包銅皮,是現存年代最早的馬鐙實物。自南北朝後,馬鐙歷經改造,形式呈現多樣,也逐漸出現銀、鐵鎏銀、鐵,甚至景泰藍等不同材質。
但不管怎麼說,人馬合一的騎兵變得所向無敵。正是靠著這種極具殺傷力的快速部隊,唐王朝擊敗東西突厥和吐谷渾,創造了農業帝國大規模戰勝遊牧民族的奇蹟。也正是馬鐙,促使歐洲產生了騎士階層和封建制度。難怪有人會這樣認為:歷史是由科學技術的進步造就的。[1]
也許吧,也許。
馬鐙傳入西歐,一般認為是在公元8世紀;馬鐙的發明者,則一般都認為是Chinese,因此,馬鐙也被稱為“中國靴子”。這種“靴子”在我國多有出土,而且與鮮卑也不無關係。比如最早的雙鐙實物,以及繪有雙馬鐙的陶俑,便是在鮮卑人或鮮卑化漢人的墓葬中發現的。
這兩個墓葬,一個屬於北燕,一個屬於北魏。[2]
毫無疑問,這並不意味著鮮卑就是馬鐙的發明人。馬鐙的發明顯然更早,而且起先是單鐙。但如果把“中國靴子”的稱號送給鮮卑人,也許可謂恰如其分。因為正是這雙“靴子”的篳路藍縷,為中華民族蹚出了一條新路。
那就來看鮮卑人。
鮮卑是東胡系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原本居住在大興安嶺的森林中,也就是現在鄂倫春人居住的地方。而且他們叫鮮卑,很可能就因為大興安嶺叫鮮卑山。至於他們使用的語言,則大約是突厥語再加早期蒙古語和通古斯語。
這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