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與崔浩同事,但崔浩專橫跋扈,高允人微言輕,請皇上赦免其罪。
太武帝問高允:這部書都是崔浩寫的嗎?
高允回答:除了太祖那部分,都是臣與崔浩寫的。不過崔浩只是總裁,著述方面臣多於浩。
太武帝大怒:高允罪過大多了,怎麼能不殺?
拓跋晃忙說:天威嚴重,高允剛才是嚇糊塗了。
太武帝問高允:真是太子說的那樣嗎?
高允卻回答:不是的。臣以不才,謬參其事,罪該萬死。太子殿下不過因為臣陪讀東宮,想為臣討一條小命罷了。皇上不問,臣不敢說。皇上垂問,臣也不敢糊塗。
太武帝大為感動。他回過頭來對拓跋晃說:如此正直和誠信,豈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於是不但赦免高允,還讓他擔任專案組的組長,起草國史案的處分決定。
高允卻遲遲不能下筆。
猶豫是可想而知的。因為按照有關部門的意見,自崔浩以下涉案人員一百二十八人,統統都要滅五族。於是,高允面見皇帝據理力爭。高允直言:有沒有漏網之魚,臣不敢說;這麼多人都判死刑,臣也不敢同意。
結果,高允救下了幾千條人命。[25]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功德無量的高允健康地活到九十八歲,五任皇帝都對他禮遇有加。國史案也好,太子黨也罷,也都沒對他造成任何影響。因為高允終其一生都堅守道德底線,甚至清貧到只有草屋數間鹹菜幾壇,讓後來的文成皇帝拓跋濬(讀如俊)感慨不已。[26]
道德,是可以超越民族界限的。
何況此時的民族關係已不同於前。崔浩的父親崔宏是被拓跋珪抓來做官的,崔浩卻為北魏殫精竭慮。實際上崔浩的問題不在於他有牴觸情緒或敵對情緒,反倒在他太把北魏當成自己的國家。這就引起了那些真正主人即鮮卑貴族的反感。當反感找到突破口時,崔浩便不能不死。
沒有證據顯示,後來皇太子拓跋晃的去世,與崔浩之死有什麼關係。但如此之多的奇案頻頻發生,則證明此時的北魏已經到了轉折的關頭。這個轉變將因太武帝的被殺而減緩,直到一個神秘的女人再來啟動新的程式。
這個女人就是馮太后。
跟太武帝拓跋燾一樣,馮太后也一身是謎,只不過這些謎團同時伴隨著緋聞。按照正史的記載,馮太后是文成皇帝拓跋濬的女人,十四歲進宮,兩年後成為皇后,九年後成為太后。這時的她,只有二十五歲。[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