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四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佐領肯定是受慣了人好處的,和這些馬販子很熟絡。那些人搬了兩壇酒來,又塞了點兒銀子,他就和別人勾肩搭背稱兄道弟了。
木戟架旁的兵卒把文牒還給她,打發她過關,她沒走。拉起麻布捂住口鼻,趨步上前去,挨著佐領說:“軍門吶,這幾位爺是出關,上哪兒呀?”
這佐領剛得她二十兩銀子,分外好通融。她一張嘴就知道她的意思了。衝為首的馬販子說:“老黃,這位小兄弟要上烏蘭巴托,你們順道帶他一程,人家不會韃子話,怕問不著路。”
跑江湖的都挺有道義,說話也直接,“不會韃子話敢出關?要跟著也行,可馬隊不帶閒人,得幫著飲馬給草料,能幹不能幹?”
定宜炸著嗓子說能,“我知道規矩,我手腳可勤快了。”
“這就好。”人家在她肩上一拍,差點拍塌她半邊肩胛,“牽上你那瘦駱駝,上路吧!”
所以暫時是有了關照,只不過也得留神,一幫大老爺們兒,可沒有弘策那樣的斯文人。她儘量裝得粗鄙,市井裡混大的,三青子和夏至那種不著調的模樣也能學個七八分。
馬隊一直往北,過了戈壁灘路上好走些了,可是開了春的喀爾喀依舊很冷,這月令敢在野外露宿絕對會凍死。老黃常在這條道兒上走,哪個地方有關卡,幾時有客棧,門兒清。到一個叫巴郎的小鎮上住下,一幫人在大堂裡喝酒吃肉。蒙古族是豪放的民族,定宜瞧著周遭紅臉膛子的壯漢,個個說話聲如洪鐘,舉手投足虎虎生風,就可以想象七爺家的小滿福晉是怎樣的一派雷厲風行。
只是如今在交戰,鎮子上已經不復往日的熱鬧了,反倒是外來的客商更活躍。譬如馬販子,打仗期間這是個好營生,馬是草原人的根基,可以不喝酒,不能沒有馬。
吵吵嚷嚷裡進來了一幫人,雖也穿長袍和圍腰,但是行動與蒙古人不同,更內斂精幹。定宜端起碗,從碗口上沿看過去,那些人不聲不響找桌子坐下,刀劍擱在右手邊。為首的那個解開斗篷,露出紫貂圍脖底下那張俊秀的臉,眼神一個顧盼,定宜知道他就是十三爺。
來得這麼快?她心裡擂起了鼓。怎麼辦?馬隊腳程慢,被他們後來居上了。要想混進他們中間恐怕不容易,這些人訓練有素,不需要養馬喂草料的。那麼只有跟著了,也得加小心,被逮住,十有八九就活不成了。
第二天謝過了老黃,就此分道揚鑣了。她打聽到了喬伊爾的方向,提前一步上路,得趕在十三爺之前。一路上都在琢磨怎麼才能讓他們帶上她,想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