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大漢反王 !
初平三年這一年是大亂之際,幽州牧劉虞終於悍然發動了對度遼中郎將公孫瓚的攻襲,集結各方原因,公孫瓚兩萬大軍被拖在北疆,而劉虞忽然殺來,即便是公孫瓚早就有準備,但是一時間也是陰雲四布,接連被劉虞攻克了幾座城池,幽州軍士氣大勝,反觀公孫軍卻是有些消沉,一時間此長彼消。
也虧得公孫瓚早有準備,之前劉虞數次讓公孫瓚赴代郡商談事宜,公孫瓚便猜到劉虞準備對自己下手,所以在遼西這邊修建要塞,鞏固防禦,籌備糧草,準備和劉虞一戰,雙方的矛盾早已經激化了。
其實這之前,兩人的矛盾就已經表面化了,劉虞崇尚寬民,特別是對待外族的策略上大為不同,劉虞治理幽州,善待百姓,寬容夷狄,幽州內外一片讚譽,幾年來,從全國各地到幽州避難的百姓竟然有一百多萬人。劉虞認為,治民首先要安民愛民,不得不承認,如今幽州號稱北地糧倉,與荊州相提並論,糧草充足,百姓也能安居樂業,這的確是劉虞的功勞,此人雖然不善軍事,但是對於內政這一套卻是嫻熟。
反觀公孫瓚則大不同,公孫瓚意向強調亂世中武力才是生存的關鍵,對待外族的態度上,與劉虞截然不同,倒是和程東有些想象,不過公孫瓚更狠,講究殺光而不是俘虜,正因如此公孫瓚曾經截殺過劉虞想烏桓派去的使臣,以至於讓雙方徹底的撕破了臉。
其實公孫瓚對待烏桓這種態度,也是有原因的,其一那就是公孫瓚是武將,想要積累戰功就要打仗,而外族烏桓則是最好的物件,這就決定了公孫瓚的態度,而另外一點,那就是公孫瓚出身在公孫家族,其實本身也有蠻夷血統,公孫瓚年幼的時候,母親就是慘死在烏桓賊的鐵蹄下的,與烏桓賊也算是不共戴天,這樣的矛盾幾乎無法調和。
公孫瓚多次違背劉虞的命令,劉虞就上表朝廷,彈劾公孫瓚。而公孫瓚自然也不甘落後,上表彈劾劉虞,說劉虞故意扣下軍糧,萬一激起兵變,後果不堪設想,雙方各有道理,而那時候朝廷先是被宦官把持,接著就被董卓把持,哪有心思理睬幽州事務,至於到了後來,董卓巴不得他們起矛盾了,自然不會幫誰,也比的劉虞和公孫瓚只能自己解決問題,如此一來便有了今日一戰。
再說這一日,劉虞終於率軍兵臨公孫瓚自築的小城下,而此時公孫瓚身邊卻只有一千多人馬,大都數的不是去徵糧,就是被丘力居給拖在了北疆,說真的,公孫瓚不是沒有防備,卻想不到在行軍打仗上意向自己瞧不起的劉虞,竟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