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ther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望去,道路兩側全是金黃的麥田,秦雲感覺自己不是在昌隆,而是來到田海。
點名,頒發工作證件,講解線路指引……
眾村代表就像幼兒園學生,半小時後,按著指引走向示範基地。
人群中,秦雲發現高宏偉正在鼓搗一支銀筆。
高宏偉感受到秦雲目光,有些無奈:“會議錄音筆,打不開了。”
現在是資訊化時代,政府會議由傳統紙筆記錄進階成了轉寫記錄,他一把年紀,每次都搞不清這些智慧裝置。
“開關沒擰好。”秦雲看了一下,幫高宏偉處理好。
現在七月中旬,眾人走了一會,來到一個塑膠大棚。塑膠大棚內,一個乾瘦老頭正彎腰研究小麥,四周是認真記錄的白衣研究人員。
“周院士!”縣長李青率先上前。
“李縣長。”老者直起身子。
周遠恆六十九歲,體型乾瘦。即使隔著人群,秦雲依舊能感受到周遠恆外套裡的骨架,周遠恆本人要比電視裡更加平靜溫和。
“周院士,這是竹河縣基層幹部。大家聽到您在這,都過來學習小麥知識。”李青為雙方介紹道。
“大家好。”周遠恆對眾人招呼。接著看向手中麥穗:“糧食是生命根本。咱們縣的土層深,有利於土地儲水……”周遠恆從土地結構講到竹河縣的小麥特徵,他不是過場式的講解,而是研究過竹河實情。
七月的陽光有些炙熱,種植大棚安裝了臨時空調,但周遠恆鼻頭還時不時的冒著汗珠。
秦雲想起上輩子。上輩子糧食危機,龍夏華南華西等地受哈爾瑪影響,糧食作物幾乎一夜枯死。當時國難當頭,周遠恆帶領研究團隊前往華南災區,希望能研究受災土壤結構,解決糧食危機。
周遠恆在華南災區呆了一個月,土壤研究還未有進展,便因化工感染住進醫院。當時醫院檢測,災區種植基地擁有大量的哈爾瑪廢料,周遠恆因長時間接觸受到感染。這種化工傷害是不可逆的,現在最好方法就是停止研究。
周遠恆出院後沒有聽從醫囑,而是繼續紮根災區。在採訪時,他只是平靜說到,自己身體可以多撐幾年,但龍夏不能一天沒有糧食。他多研究一天,龍夏就有可能早一步解決糧食危機。
周遠恆是災難時的一種選擇。全球災難,還有無數教師,軍人,醫護人員履行著自己的社會職責。在全球危機的背景下,龍夏也是因為無數奉獻者,才會擁有的穩定的社會結構。
此時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