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不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記》的地位如同《三國志》裡的諸葛亮,有著卓然的戰略眼光軍事水準,年紀輕輕便以成為新羅大將,最終輔助新羅君王先後覆滅百濟、高句麗一統海東三國。
除了金庾信,新羅其他將領能力水平很是一般,沒有什麼出彩之處。
此次百濟、大和兩國並非如以往一般聯兵出擊,而是兵分兩路。兩路攻打。在他們出兵之初,還未拿下遼東的時候,還要加上一個高句麗。當時他們的情況岌岌可危。損失慘重,已有滅國危險。可是後來新羅卻抵擋下來了,就在高句麗許可權撤軍之後。他們只有一個金庾信,卻抵擋住了兩面來犯之敵。
這實際情況與羅士信知道的新羅實力不相符,這也是奇怪的緣由。
新羅與大唐並不是盟軍,確切的說新羅是大唐的附屬國。附屬國配合宗主國政治利益,而宗主國則庇佑附屬國安危。宗主國可以安排附屬國行動,附屬國卻控制不了宗主國,彼此並非對等關係。羅士信作為宗主國的一方。以自身利益為上,新羅的利益與他不大相干。反而只要有機會,他會毫不猶豫的利用新羅而為大唐爭取利益。這也是所謂的政治立場……
新羅不向大唐求助,羅士信也不好堂而皇之的干涉新羅軍政要務。
這其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當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幾人沉默了半響,劉仁軌突然來了這麼一句:“大總管,你說新羅會不會跟百濟、大和達成共識?”
“不會吧!”薛仁貴年紀少還不夠持重,當先叫了出來:“新羅在我們出兵前,讓高句麗、百濟、大和三面夾擊合圍,他們最是悽慘。會跟敵人共謀?”
劉仁軌身懷宰相才,政治目光更為長遠,沉聲道:“共識不是共謀,而是在同一利益下,維持的一定平衡。平心而論,若非我大唐封殺大和、百濟兩國,他們當真就有膽子與我大唐為敵?”
羅士信恍然大笑道:“原來如此!大和、百濟他們不是打不下新羅而是畏懼我大唐,不敢打。新羅便抓著大和百濟這個心裡,將戰況維持在可控制的範圍中,以達成一定的共識,產生一定的和平。”
以新羅的實力是難以抵擋百濟、大和兩國的夾擊的,但是如果百濟、大和打贏了新羅,那麼他們必須面對一個問題:救援高句麗,他們將會直接與大唐正面交鋒。
劉仁軌道:“大總管這路來,所向披靡,直接將高句麗這海東第一強國打殘,百濟、大和哪敢貿然的與我大唐正面交鋒。若我所料不差,當初高句麗、百濟、大和是商議著瓜分新羅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