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語 (第5/16頁)
史傑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雕蟲小志都沒有,貼著牆角挖了半尺,就開始忙著建立歷史博物館了。有一部著名的小說,名叫《大牆下的紅玉蘭》,說明牆角下可能也影綽著好東西,但史傑鵬從牆角下挖出來併為之樹碑立傳的,卻是個偉人們一肥腳就踩死一大片的螞蚱小人兒。本紀、世家、列傳,都沒他的份兒,立德、立功、立言,都跟他不沾邊兒。不能流芳百世,也不遺臭萬年。不能推動歷史進步,也不拉動歷史倒轉。既不自我犧牲,化作春泥更護花,也不曾螳臂當車,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他只是寫一個漢朝的卑微小吏,做了些卑微的事,說了些卑微的話,見了些卑微的人,度過了卑微的一生,也接受了卑微的一死。雖然後來也做過高官,蒙過皇帝,但其言其行都遠未達到可以左右歷史車輪的力度。你說,這是歷史小說嗎?
我們歷來所接受的歷史,是由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和才子佳人構成的。後來進步了,我們被告知,歷史的主體是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於是歷史中又加進了一個叫做“人民”的角色,只是這個人民很抽象,多一個少兩個都無所謂,跟戲臺上的龍套相彷彿,看上去聲勢浩蕩、跟頭把式的,大旗一閃,當中捧出的,還是人家原來的“生旦淨末丑”。人民,整個變成一“托兒”了。
由此可知一個道理:帝王的起居錄,都成了歷史。所以人民,就是沒有歷史的人。中國人推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有幾個人能夠留在汗青上呢?汗青的造價是很昂貴的,所以它對於客人理所當然要挑剔。它是寧肯多照顧“王謝堂前燕”,也不願青睞“尋常百姓家”的。
但歷史終究要被埋葬,而沒有歷史的人,卻註定了永生。
史傑鵬的這部書,就寫了一個具體的“人民”。這個“小武”,他不是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也不是智勇雙全的綠林好漢。他毫不抽象,他具體而細緻地活在大漢朝的磚縫裡。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基層幹部,好容易爬上去幾天,就身家性命難保了。套用一句流行歌詞:“我不知道你為了誰,但我知道你是誰。”他有愛、有恨,有聰明、有糊塗。他可能當大官,也可能做草民。但他的命運,就那樣被一雙看不見的手給畫定了。大漢朝少了他,就如同九牛少了一毛。但是他自己少了他,就如同泰山少了泰山,地球少了地球。
誰都可以不答理人民,所以人民自己要答理自己。我們在小武身上,看見了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同事、鄰居、朋友。於是,也就看見了真正的歷史。真正的歷史,在牆角。因為有了牆角,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