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德國海軍的真正作用 (第2/4頁)
幽泠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畢竟1914年的情況和1905年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清英也不可否認,小毛奇對施裡芬計劃的修改的確是有著導致德軍最終失敗的因素。如果毛奇能有施利芬一樣的狠辣,敢於像施利芬所原本計劃的那樣在比利時進行以戰養戰的掠奪政策並強徵10億法郎的軍費,德國在進攻後期的物資供給將很有可能不會缺乏。而如果毛奇的性格能不過於謹小慎微,在俄軍進攻東普魯士的關頭不將整整2個軍的戰力調往東線(實際上這批軍隊也沒趕上至關重要的一戰)。而是去填補克魯克和比洛之間的缺口;那麼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卻士氣高昂的德軍右翼便未必不能如願拿下巴黎,而失去了首都的法國也將有很大可能會與德國和談。
不過,將德國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海軍的發展。那就實在是本末倒置的觀念了。英德之間的根本矛盾在於德國不斷發展的世界貿易極大擠佔了“日不落”帝國賴以為系的海外市場,以及這架近在咫尺的普魯士戰爭機器正在朝破壞歐洲大陸實力均衡的趨勢持續膨脹。提爾皮茨正是敏銳地看到了英德之間衝突的不可避免,預感英國將會在德國尚未完全成長起來之前,像普魯士軍方對法國的戰爭謀劃一樣發動一次對德國的“預防性戰爭”。所以才透過打造一支大海軍的方式來直指英國世界霸權的最脆弱的核心維繫——海權!在俾斯麥當政的時代,德國國力相對低微,還遠沒有能達到能顛覆英國世界霸權的地步,所以才有“沒有海軍的德國是安全的”這一論調的大行其道。而到了威廉二世時期,強大起來的德國已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那麼發展海軍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換句話說,如果德國沒有海軍。那麼英國將能毫無顧忌的對德國恣意揉捏;而如果德國有了一支強大的艦隊,那麼英國同德國開戰的風險將會呈幾何倍數上升,因為艦隊的損失是這個嚴重依賴海洋的國家所無法承受的!
而在清英看來,除了這些林林總總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國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德國宣戰!經過南北戰爭後半個世紀的和平發展,這個國度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變態的存在:她不僅擁有接近1億的人口,還實現了超過英國人均工業化三分之一的恐怖進展,綜合國力甚至比英法德三國加在一起還要強大!美國這個開掛一般的存在加入協約國一方,登時讓深陷戰爭泥潭、被海量消耗折磨得苦不堪言的英法注入了一針極強的強心劑。大量來自美國的物資和軍隊源源不斷地開向歐洲,協約國兵營得到轟然填充,實力得到急劇膨脹的英法對戰爭的勝利又充滿了信心,以至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