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衛青的傳奇人生41 (第1/4頁)
文家村的荒雷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衛青與霍去病:戰術創新的輝煌篇章》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衛青與霍去病無疑是兩顆璀璨的將星。他們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創新的戰術,成功抗擊了匈奴,為漢朝的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寧立下了赫赫戰功。
公元前133年馬邑設伏的失敗,正式拉開了西漢與匈奴百年大戰的序幕。在霍去病能獨當一面之前,漢軍在衛青等名將的指揮下,對匈奴發起了多次大規模戰役,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比如,戰爭初期漢軍缺乏征戰草原、沙漠的經驗,卻喜歡多路出兵、分進合擊。這種戰術雖有利於降低風險、提高部隊機動性和尋獲敵軍的機率,但缺點也很明顯。首先,如果偵察不力,就容易撲空或迷路。其次,若軍機洩露,被匈奴斥候提前探知行動路線,漢軍就可能遭受伏擊或被優勢敵軍各個擊破。
以公元前129年的“關市誘敵奇襲戰”為例,漢武帝派遣公孫敖、李廣、公孫賀、衛青各領1萬騎兵分4路向北出擊。公孫賀從雲中郡出發,向北搜尋約150公里抵達今四王子旗一帶,也沒碰上匈奴兵,只好無功而返。而從代郡出發的公孫敖先向東,再折向西北,抵達今察哈爾右翼前旗一帶(行程約150公里),遭遇匈奴前鋒部隊並交戰,損兵7000餘人後大敗而歸。從雁門郡出發的李廣,本打算與公孫敖配合作戰,對敵形成夾擊之勢。這兩路漢軍相距最近時只有約60公里,但匈奴集中主力在今內蒙古商都縣境內(漢軍到此行程約220公里)將李广部基本全殲,李廣被俘後用計奪得一匹快馬才僥倖逃脫。唯獨從上谷郡出發的衛青較為走運,他帶兵向西北急行軍約110公里,猛撲位於今河北張北縣的蘢城(野狐嶺),斃俘匈奴700人得勝而歸。
此役暴露出多個問題。其一,漢軍出動4萬騎兵,卻在一條東西約400公里的漫長戰線上分4路進攻,分散了兵力,盲目性較大,且當時漢軍並未摸清匈奴主力的準確方位。其二,從漢軍整齊劃一、近乎齊頭並進的出擊方向來看,這4路人馬原計劃在戰鬥中相互策應,但由於聯絡通訊不暢及協同行動不利,最終變成各自為戰。實際上,以4路漢軍平均相隔100公里的間距,即便其中一路遇危險緊急求援,另外三路也很難及時趕到。某種程度上講,正是因為公孫賀、李廣吸引了匈奴主力(匈奴認為“飛將軍”李廣威脅最大,故集中兵力對付他),才讓衛青有機會“趁虛而入”直搗蘢城。其三,漢武帝戰後下達的詔書也透露了漢軍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公孫敖、李廣與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