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紅軍進行無後方的戰略遠征,幾乎所有人都感到給部隊帶來嚴重的困難。
博古、李德堅持與二、六軍團會師的原定計劃。這個計劃是很有誘惑力的,哪一個指戰員不想快一點有個“家”,以做立足之地?如果真能與二、六軍團合在一起,戰鬥力就會增強許多。
三十九年後,李德仍然堅持他這一主張,為這個計劃未能實現而耿耿於懷,他在《中國紀事》中這樣寫道:
在到達黎平之前,我們舉行了一次飛行會議,會上討論了作戰方案。在談到原來計劃時,我提請大家注意:是否可以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或向西面戰略要地追趕的周(渾元)部和其他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後轉向北方,與二軍團建立聯絡。我們依靠二軍團的根據地,再加上賀龍和蕭克的部隊,就可以在廣闊的區域向敵人進攻,並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地帶建立一大片蘇區。
但是,毛澤東認為這個計劃是不切實際的,認為這個計劃將使紅軍有全部覆滅的危險。
毛澤東提議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這種思考並不是無足輕重的,也不是一種隨意的想象。他是從與蔣介石的多次較量中,探索蔣介石本人的軍事思想深度和原則,而得到的結論。他在最大可能的視界內,做到知己知彼。因為這次西征——大的戰略轉移,實際上是同蔣介石在戰略上的一次總較量。
蔣介石是在對鄂豫皖、湘鄂西圍剿取得決定性成果後,才集中兵力來對付中央蘇區的。他對這次主力西征的目的地應該是很清楚的——與二、六軍團會合。一個已經被敵人熟知的戰略意圖,仍然不顧一切地去實施,無疑是自投羅網。
毛澤東的這個判斷是對的。蔣介石在他精心佈置的第四道封鎖線——湘江防線被突破之後,他立即重新調整部署,進行新的追堵。他的計劃是圍殲紅軍殘部於“黎平、錦屏、黔陽以東;黔陽、武岡、寶慶以南;永州、桂林以西;龍勝、洪州以北地區。”
蔣介石判定中央紅軍必然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因此,他把追剿兵力重點佈置在湘西地區。根據蔣介石的指令,湖南軍閥何健,在湘西地區趕築四道防禦碉堡線。
這四道封鎖線,在紅軍總部的軍用地圖上,用藍線標示出來,特別清晰。
第一道堡壘線:從新寧縣起,經七昨橋、窯上、豆子坪、唐家園、五里渡、城步縣城、丹口、菁蕪州、通道縣、靖縣、讓口、東城場、牛埠至藏江。
第二道堡壘線:從新寧縣起,經江口、飛仙橋、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