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觀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論桓軍戰力如何,如果桓國參戰的話,那對現在的整個戰局,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遣使入桓一事上,蕭遠再三斟酌,隨即決定以劉玉之為使。
一來,劉玉之乃秦相,派他前去,更能顯示鄭重,二來,劉玉之做事,那都是處在公心上的,什麼都為秦國考慮,由他前去,為最合適人選。
確定之後,在臨行之前,蕭遠又特意與他長談了一次,後者領命,隨後帶著使者儀仗,由秦州出發,歷時數日,進入桓國境內,又過數日,才抵達桓都。
此時的桓國朝堂,也正在為是否參戰一事,展開激烈的討論。
有桓國大臣認為,己國應當置身事外,學習炎、靈,隔岸觀火。
有人認為,三國亂戰,打到最後,秦、涼、晉,必然全部消耗嚴重,屆時,己國再作動作,就有大利可為。
有人認為,應當在不得罪晉國的情況下,左右搪塞,謀定而後動。
另有人認為,晉乃大國,數代強盛,現在這種時候,己國理應出手相助,拉住這個強有力的盟友,為以後的中原爭霸做好準備。
眾臣說什麼的都有,意見各不相同,亦讓桓王決斷難下。
而這一拖就是半個月,桓王在接待晉使的過程中,是隻說一些場面話,一旦涉及出兵問題,他就打著哈哈岔開話題。
這一天,晉使再次入殿,這時候的他,遭桓王數次敷衍,心中已有一股悶氣了,於是在朝議大殿向桓王施禮之後,便直接開門見山,說道:
“在下是代表我王,出使貴國的,而殿下,數次接見,皆未給出明確答覆,若是桓國不願出兵相助我國,殿下直接言明便是,如此推來推去,左右搪塞,實在有失大國所為。”
他這也是被逼無奈,有種將話說死的感覺。
而桓王聞言,這時候也無法再糊弄晉使,只能是沉吟了一下,笑呵呵道:“桓晉一向交好,既晉王需要盟友,那桓國是理應幫助的,不過嘛,這出兵一事,使者也知道,動輒耗資甚大,一旦到了戰場上,那死傷的,也是我桓軍將士啊。”
他這麼說,無非就是想講條件罷了,晉使哪能聽不出來,當即就道:“如桓王殿下願意出兵,牽制秦軍的話,那我國必將記此恩,桓軍所需的一切糧草軍械,也皆由我國來出。”
“僅此而已?”桓王眉頭一挑,他才不要晉國什麼恩情呢,他要的是實利。
“當然,我國會以重禮答謝。”晉使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