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第1/4頁)
夢溪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這種上過戰場的實踐派,肯定跟劉楨這種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理論派不同,馬鞍的質地與形狀要如何改造能讓士兵更加適應戰場上長時間的坐騎和變換姿勢,馬鞍兩端應平坦或者翹起,馬鐙又要以何種形式來設計才能更好地固定雙足,這些都不是劉楨嘴皮上下一碰就能完事的,匠人們需要製作出來一一實踐,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最好結論。
在劉楠的主持下,如今的馬鞍與馬鐙已經有了完整的形制,所差的,僅僅是批次生產,以及訓練出一批習慣適應這兩樣新事物的jīng銳騎兵。
有了馬鞍與馬鐙,士兵就等於有了道具加成,訓練起來事半功倍,只要假以時日,中原騎兵未必就比匈奴騎兵差到哪裡去。
但現在還有很關鍵的問題,國庫沒錢了。
原本那僅存的十萬金悉數給了匈奴人,由於朝廷實行輕徭薄賦,這兩年收上來的錢,一是用於吏俸,二用於修繕宮室城池,三用於每年各地賑災,還有零零總總許多日常開支,現在的朝廷,是名副其實的一窮二白。
馬鞍和馬鐙的大規模生產,一支qiáng大的騎兵隊伍的誕生,都需要用錢來堆砌,這才是現在面臨的最大難題。
不僅僅是騎兵,但凡想要有所作為,就離不開錢。
開國之初,劉遠延續先前治理地方時收買人心的政策,並沒有對民間商業加以限制,對鹽鐵酒這三項,也並沒有像齊國和秦朝那樣採取“官山海”的政策,也就是鹽鐵官營。
有鑑於這三項收入帶來的利潤,朝廷開始有人提出效仿秦朝,將鹽鐵酒實行官營,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為以後可能會有的戰爭作準備。提出這個建議的人,以大司農郭殊與若gān武將等人為首,因職業之故,使得他們對增加財政稅收這一項的需求更加迫切。
但這個提議同樣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尤其是提倡“以民為本”的儒士,以及一些傾向道家huáng老之學,希望朝廷能夠繼續休養生息,不要大動gān戈引發民憤的大臣,都認為不能“與民爭利”,而支援這種觀點的人裡,既有丞相宋諧,也有御史大夫孟行等。
站在劉遠的立場上,他自然是希望能夠增加國庫收入的,但是宋諧等人的分量太重,他也不能完全無視他們的意見,所以現在兩派爭執不下,皇帝卻還未有定論。
劉楨雖然居於宮外,可她這裡從來就不缺乏訊息來源,自然也聽說了這件事情。
咸陽城中,人人皆知長公主的分量,是以劉楨當初避居宮外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