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蘋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風景何處最佳,這灞橋左近必有一席之地。灞橋兩岸,自古而今也不知誰人植下數萬棵垂柳,每到春來,兩岸綠柳成煙,接天映水;柳浪聲中,鳥鳴鶯啼,柳陰中綠草如茵,是為長安盛景之處。
灞橋一頭連線著通向長安的官道,另一頭是通向洛陽的官道,地理位置也可稱為要衝之地。自漢代而來,長安人每送人東去,必送至灞橋方回,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約定的習俗。有朋往東行,送者送至灞橋設宴踐行,遠行者喝了離別酒,上馬折柳徘徊,依依而別。
漢樂府中有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便是描述這種情形。其後在灞橋兩岸發生的離別故事,寫下的優美詩句不計其數。
正是因為此處既是風景絕佳之處,又是東出長安的要衝之地,更是充滿人文經典的風雅之所。所以,自大唐立國以來,除了長安城內越發繁榮之外,灞橋兩岸也成了大唐貴族高官們競相建豪宅,闢園林的場所。灞河沿岸十餘里,綠柳蔭中,紅牆碧瓦的華宇也比比皆是,綠廊長亭星羅密佈,成了富貴豪奢之家的鄉間別墅。
當然,畢竟灞河兩岸的地皮有限,真正能在臨水的岸邊修建別院豪宅的總歸是少數。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誰的權力大,誰的勢力大便成了能否在灞河岸邊佔據一席之地的首要條件。甚至坊間笑言,要想知道如今大唐王朝中誰最得寵,誰最有權勢,只需去看一看灞橋岸邊的臨河別墅便知。灞橋兩側五六里地的絕佳河岸風景的地皮,只屬於十餘家權勢熏天之族。
這十餘家之中,便有虢國夫人楊玉瑤的一處豪宅。地處灞橋西岸的平坦河岸之上,丈餘高的圍牆圈了數里地,將數千棵垂柳樹圈成自家園林的一部分。這豪宅被楊玉瑤命名為“東園”。
清晨朝陽中,王源和那僕役一起騎馬過興慶宮東側春明門出城,又沿著官道行了大半個時辰,前方驕陽照耀下一片綠柳如煙,並有隆隆流水之聲傳來。王源意識到前方便是今日的目的地了。
沿著官道往前方百餘步,可見灞橋橋頭豎立的粗大木質燈杆,橋頭一側,長廊環繞,長廊內有幾桌酒席,席上人相互舉杯飲酒,依依之情溢於言表,顯然是正有人要離開長安東去,故而親朋好友在此設席踐行。
王源正自看的入神,僕役在前方道:“王公子這邊走。”
王源順他手指方向看去,之間一條官道左手一條往北的岔路通入綠柳蔭中,雖然比官道窄了不少,但竟然修建的比官道還要齊整,全是青石鋪就。王源忙撥馬上了小道,只見道旁柳樹下綠草如茵,柳樹枝葉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