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蘋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後數日,王源過上了久違的一種生活,每日辰時進學士院,聽完老學士們的訓誡之後,便基本無事。皇帝陛下不召見,學士們也沒什麼特別的事情,除了讀書寫字之外便再無他務了。
這和後世王源的生活略有類似,後世在大學教書基本上也是這個節奏,過得同樣是單調而簡單的生活。但相比較而言,這裡的生活更加枯燥些。畢竟整座翰林學士院連同自己只有十幾個人,除了三名內侍充任的小吏之外,剩下的都是些說話漏氣,走路無力的老夫子,對王源這個年不到二十的青年來說,和他們說話很難有共同的語言。
但有一點好的是,翰林學士院中藏書頗豐,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市井筆記名家之作佚名之文皆有珍藏。更加難得的是,這些書都有句讀和註解釋義,讀起來少了很多的障礙。
這都是歷代翰林院的夫子們讀書的成果,這些夫子看起來雖然僵硬不化,但其實腦子裡卻是有思想的,在讀書時他們會寫下注釋和心得,解釋原文典故。有時候洋洋灑灑一大篇,寫的比文章本身的字還多,夾在這些書的書冊之中。有的地方某一觀點會起衝突,同一處會夾上十幾張寫有各自見解的紙張。他們也不當面辯駁對方,而是透過這種紙上交鋒的方式完成思想上的交流,參與這種交鋒的人相互之間甚至不知對方是誰。
王源很快便沉溺於學士院的書海之中。一則這是打發漫漫春日的最佳途徑,在這個沒有手機電腦,也無法隨意走動的大唐翰林學士院中,有什麼會比泡上一壺茶,拿起一本書來更讓人愜意的呢?另外一點,便是王源本身就是個喜歡讀書的人,面對如此多的藏書,又很有趣的看到翰林夫子們很獨特的辯論手段,便很容易代入自己。
於是乎,王源幾乎毫無障礙的融入到了翰林學士院中,在外人看來極為枯燥乏味的生活之中。
每日入宮,但無陛下傳召之事,眾夫子們都會聚攏在一起先談論一番,在這個時候,有人會將自己昨日的詩作或者是寫的一幅字拿出來給眾人鑑賞。當然會引發一些溫和的爭論,但大多是相互的褒獎,委婉指出不足。
這之後,各自互不干擾的回到各自公房,或品茶讀書,或臨窗寫詩,或只是坐著發呆。直到午後,除了下午當值的一名學士之外,其餘人便可以回家了,因為大唐朝的公務員下午是不上班的。
在翰林院中數日,生活節奏慢的離奇,王源好像也瞬間變老了一般,居然享受起這種慢節奏與世無爭的生活了。
三月十一中午,一上午的消磨結束,灌了一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