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11頁)
卡森·麥卡勒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諾思亞娜·薩維諾[1]
一九四〇年,歐洲已陷入戰爭,美國尚未參戰。此時的文壇上,出現了一位奇特的新人。她時年二十三歲,高挑、纖瘦,目光有力,說話時帶著濃重的南方口音,穿一身長褲、襯衫,與當時的女性頗為不同。她是卡森·麥卡勒斯,一九一七年出生於佐治亞州。她小時候名叫露拉·卡森·史密斯,但她很快就棄用了“露拉”這個在她看來過於嬌弱的名字。後來,她嫁給了一位名叫利夫斯·麥卡勒斯的軍人。在她成名的城市紐約,原本沒有人認識她,可幾個星期後,她的名字出現在大大小小的新聞和評論裡。因為她的小說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在評論界和公眾當中掀起了熱浪。
在種族主義盛行,民權運動還很遙遠的南方,伴隨著夏季的潮熱,這本書誠然受到了一些批評,但讚揚無疑佔了上風。人們聽到了一個新聲音,領略到一種屬於作家的感知力。她那精準的語調、對人性孤獨的洞見、描寫南方小鎮的人情世故時所展現的筆力都令人驚異。最重要的是,面對那些因不符合他人期待而被排擠的人,她表現出關切與體貼。人們注意到了她筆下人物的品質與力量:約翰·辛格,一名聾啞人,敘事圍繞他展開;米克·凱利,一位個子過高的女孩,她想成為音樂家(和卡森本人的願望一樣);比夫·布蘭農,咖啡店老闆,小說人物們在他的咖啡店產生交集;本尼迪克特·科普蘭,一位黑人醫生,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傑克·布朗特,嗜酒的造反派。約翰·辛格是孤獨的極致化形象:聾啞的他在故事一開始就與他唯一的同伴、另一位聾啞人分開了(我們知道卡森·麥卡勒斯原本想給書取名為《啞巴》)。辛格成了其他人物的知心人,可他卻無從吐露自己的心聲,就這樣死去了。
《心是孤獨的獵手》確實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說,它彷彿不是出自新人之手,而是由一位作家老手寫成的,這位作者能夠準確拿捏悲劇與幽默、感情與政治分析、反叛與熱愛的比例。無論是過去的年輕人還是今天的年輕人,都能在米克·凱利這個形象中找到他們自己的痛苦。如果說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評價,那應當是來自於麥卡勒斯後來遇到的黑人作家理查德·賴特。在一九四〇年八月五日的《新共和》雜誌上,賴特毫不猶豫地將麥卡勒絲與福克納相提並論,這或許有些誇張,但他強調了麥卡勒絲特有的品質:“《心是孤獨的獵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份對人類的驚人見解,憑藉它,南方文學史上首次出現了這樣一位白人作家,她用與對待自身種族一樣的簡潔和精準塑造了一系列黑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