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被問責的。
省報發文字就經常包含批判性,尤其是一些無冕之王,在媒體這塊掌握了極大的話語權,稍有錯誤就會把一些市級幹部痛批一頓。
這種情況比省裡的批評還要難受,何況這報紙是省委副書記秦瑞生拿出來的,說明其他省委領導也都看到了。
若是追究起來,那後果……
梁冬初不敢想下去,“秦書記——”
他想解釋幾句。
別看同為省委常委,但他這個委員是近期才破格提拔的,這還是因為東臨市破格升為副省級城市的緣故。
相比於秦瑞生這樣的老資格常委,又是省委副書記,梁冬初的姿態放得很低。
秦瑞生擺了擺手,“看完再說。”
經過提醒,梁冬初這才反應過來,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東山縣的功與過。
剛剛那些字眼,全是對東山縣領導班子的批評,功勞又在哪裡?
他硬著頭皮看下去,臉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由陰轉晴,神色逐漸精彩了起來,最後長長地舒了口氣。
只見文章後半段的最上方還有一個小標題。
標題名字十分簡單,沒有任何詞藻堆砌。
《災難來臨前,一個基層幹部的責任與擔當》。
標題下方,是幾張照片。
第一張照片是高高的堤壩上,出現了一個年輕人扛著沙袋的背影。
第二張照片是高高的堤壩上,出現了一群村民扛著沙袋的背影,他們跟在那個年輕人身後。
第三張照片是一群人圍在白熾燈下,端著盒飯狼吞虎嚥的模樣,那個年輕人的臉上、腿上滿是黃泥。
第四張照片是決堤的江面上,那個年輕人被衝入洶湧的洪水中,他抓著一棵枯樹艱難求生的畫面。
第五張照片是那個年輕人被救上岸後,靠在一個女人懷裡休息的疲憊面容。
看到照片裡熟悉的面容時,梁冬初的表情徹底驚喜了起來。
ddyveshu。ddyve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