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有點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來。
周復禮提出這個方案的時候還是春天,現在都夏天了。
還好來得急。
所謂“供氧機”,就是透過管道給水池供氧。
而動力,周復禮準備藉助旁邊的河流。
畢竟如果使用人力,太麻煩了,而且要是晚上下暴雨,人力也排不上用場。
這條洛河就在旁邊,天然的優渥條件,周復禮當然要利用起來。
周復禮想到的是用水磨坊,其實光是水車也行,但是他現在魚塘多了,需要的飼料也多,光靠小板凳他們一天推著那個石磨來磨,根本不夠。
所以,水磨坊既能給管道提供動力供氧,又能推動石磨轉動磨蝗蟲粉,一舉兩得。
在古代,水磨坊的使用還挺普遍的,其原理就是將水流流動的動力,透過其他裝置轉變成其他動力。
河水川流不息,幾乎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讓石磨三百六十五天轉個不停都行。
給供氧的水管提供動力,就需要一個密閉的風箱了,葉片轉動不斷的向管道吹氣,空氣透過管道進入池底,達到供氧的效果。
周復禮在張家界曾經看到過儲存完善的水磨坊,那種古樸的工藝簡直震撼人心。
那是美和藝術的結合,是古代智慧的完美體現。
現在匠作司將所有東西都打造出來了,就差安裝。
管道是使用的陶管,埋管道的溝壑還得請村裡的村民幫著挖,正好給他們說說,小板凳他們被縣衙徵用的事情。
縣衙徵人肯定也不能白徵,得給工錢,小小年紀居然都開始給家裡掙錢了,了不起。
一群人來到河邊,風風火火的幹了起來,挖溝的挖溝,安裝的安裝。
一個水磨坊大概能供給三到四個池子,得安裝好幾個才行。
光是安裝第一個就直接弄到了傍晚,匠作司的人也沒打算回去,今天就住在村裡面了。
周復禮那些學生,看得有趣,居然也不走。
周復禮搖了搖頭,還真將他這裡當成遊山玩水之地了。
讓張叔和林大娘回去收拾收拾,就住他院子吧。
第一個水磨坊安裝好後,連匠作司的人都圍在那裡看。
“轉了轉了。”有人吼道。
周復禮也走過去觀看。
河裡的水車在河水的推動下均勻的轉動了起來,然後帶動連桿,推動岸上的石磨和風箱轉了起來。
漂亮的水車,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