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葡萄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棣自己認真聽著,也讓旁邊的史官別記他了,一起記天幕。
讓鄭和出去找玉米勢在必行,但是找回來的玉米產量目前頂天幾百斤而已,和後世的產量差距很大,要仔細看看後人們到底都是怎麼做的,等後面他們肯定也是要找人再來培育的。
[19世紀,出生在農民家庭的美國人亨利·華萊士把目光投在了玉米雜交育種的優勢上,到了70年代,華萊士選育的玉米雜交種已經實現了玉米畝產2400斤的世界歷史最高紀錄。
“所謂的玉米雜交,通俗的講就是父系A和母系b,父系c和母系d分別雜交出S代雜交種,S代的雜交種要經過十幾次反覆種植,分理處性狀一致、品質良好的自交系。
然後這樣的自交系再次相互組合,生產出F1代雜交種,F1代雜交種還要經過數次播種收穫,進行自己和自己比較的測比試驗,選出品性優良的雜交種,然後再經過品比試驗、預試、區試、生產試驗,最終審定推廣,成為市場上銷售的玉米種子。”
高畫質鏡頭下,綠色的植物緩緩向上,慢慢生長,抽條結穗,放得極大的玉米粒晶瑩飽滿。]
趙過聽明白了,和雜交水稻水稻一樣,需要挑選好場地和品質,然後記錄詳細數值,一代一代根據不同性狀來選中培育,最後培育出最好的。
就這些最後的成品種子,也需要幾輪稽核,才能最終讓農人去種。
事關糧食的大事,後世朝廷這麼謹慎是以應該的,就算知道可能是高產作物也要有這麼多的監測流程,但是最後放到市場銷售……
不少人都疑惑,這麼重要的種子,就這麼放出去賣嗎?難道不應該是由朝廷統一發放嗎?
“如果可以隨意買賣,那為什麼後世不能直接找那個美國買種子呢?”何必還要自己辛苦育種,用別人育出來的不就好了?
有人反駁道:“你怎麼知道人家賣給你的就一定是好種子,全種下去了結果都是死種了怎麼辦?”
也有人說:“會退化的,之前講水稻的時候就說了,種子是需要培育的,時間久了良心功能就退化了。買了種子,以後還是要繼續買,這不是每年給別人送錢嗎。”
不少人點頭贊同:“是極,買人家的種子,那不就是吃個糧都要看別人的顏色。”
[“一個玉米新品種,從最初選育到品種穩定,成功機率只有十二萬分之一。而二十多歲的李登海,就是要在這十二萬分之一的成功機率中,尋找夢想。
沒有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