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葡萄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瞭解農業和歷史的人已經開始對比思考了。
他們以前想問題的角度好和看法與後世截然不同,按照後世這種思維,糧食作物的確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代代進化的。
很早以前,他們的五穀之首是黍,有種說法是社稷的稷一開始也是指黍。
黍(黃米\/糜子)生長週期短,不需要大量的水,什麼土都能種植;春秋戰國時,更好吃的粟(小米)開始被廣泛種植,取代了黍的地位,再到唐宋,稻米和小麥登上歷史舞臺,更大面積地被人們廣泛種植,一直到後世,多出來了個玉米。
這整個主糧種植變化的歷史,就是人力和工具一起發展的歷史。
想到這裡,一些人也準備收拾行囊去全國各地轉一圈,學著後世讀書人那樣實地調研,寫一些和糧食有關的書。
九號幸運觀眾周文厲是正德年間人,就好奇那個維瓦洛夫擬態。
【“瓦維洛夫是前蘇聯的植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瓦維洛夫擬態是他研究發現的一種在動植物中的擬態現象。”
小小還真的知道這個,她舉了個例子:“我們剛剛看到的影片裡就有說到人類馴化了小麥和大麥,旁邊的黑麥原本只是雜草。
野生黑麥一開始不會結出種子,因此人們收割完麥子後,它的植物就會被破壞。偶爾會有突變體結出種子, 這些突變體就受到了保護免遭破壞。
就是在這種生存選擇下,黑麥自己選擇模仿小麥,從多年生植物變成一年生,結出種子,成為人類的作物,被人類種植。”】
古人們:懂了,黑麥為了活下去,朝小麥靠攏,給人類賣身為奴,它每年抽穗結果供人類吃喝,人類保證它一代代都能有後世子孫活下去。
李斯:不只是老鼠知道要去堆滿糧食的穀倉,連穀子都知道不能自己在野外瞎長,投靠有能力保障它生長的人。
他覺得自己現在文思泉湧,趕緊把現在的靈感記錄下來,作為書的一部分。
最後一位幸運觀眾郭瀧家裡世代是耕讀人家,門第不顯,但日子也還算能過,他讀書之餘,私下裡也把耕種作為愛好,只是單純自己取樂,沒想過系統性地總結研究。
看這些糧食作物的發展,他對那個雜交黑小麥有點興趣,也對後世收割的小麥更有興趣。
“求問主播,你們後世現在種的小麥都是什麼品種,也是改良過的四倍體、六倍體嗎?”
【好的,小小明白了,去找現代小麥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