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葡萄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看著主播也在認真看心學的資料,好奇已久的大家也都邊看邊討論起來。
董仲舒眉頭緊皺:“雖說這個陸王心學的源頭是來自孟子,但是千年之久的變遷……”他真的是想到那個理學都頭疼。
而文章上講心學的源頭,也帶到了那個程朱理學,‘儒學官方意識形態’這種形容詞,真的是讓離最初儒學最近的秦漢儒生們非常之心塞,都能想到黃老的人怎麼在笑話他們。
黃老的人的確在笑,因為道家認為慾望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應該順其自然,合理地引導慾望,再滿足它,鄙夷儒家對慾望的態度,
從這點來看,理學的確還是儒學,只是它把人想的更理想,也做的更過分了。
漢武朝的經學大家胡毋生年紀不小了,躺在家裡又看一遍的那個理學的東西,氣得手抖。
他研習的是《公羊傳》,自己也認為人們可以據之推演,劃分歷史的發展階段,不是什麼死板的人。
但無論是“格物致知”(透過推究事物的道理,達到認識天理的目的)的理學,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他看下來,都覺得問題不小。
理學不多說,之前已經瞭解過了,雖說滅人慾不是無慾,是要理欲合一,但結果就是壓制人慾,給人套上思想的枷鎖。
這個心學,陸九淵引入心性,反對理在人心外,主張心即是理,透過對自己的內心的尋求達到天理。
王陽明是透過致良知、知行合一去做,要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他的思想,的確是有孟子的影子。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看上去這兩個人相隔百年接力,是把心學發展的很好,衝破的理學的枷鎖,但是身處漢武朝,經濟發展遠不如後世宋明的胡毋生也有自己的問題。
首先,理學心學他們都不認可是儒學。
其次,這個在現在能讀書的人很少很少,大儒收的弟子不存在貧困生,學生質量也參差不齊。
他說自己是他自己是天賦異稟,“自然靈昭明覺者”,胡毋生覺得能理解,做什麼都是要天賦,他天賦好能悟出來,那旁人呢?
根據引用上來的《傳習錄》文字,他也說旁人還是需要格物,於萬事萬物磨鍊。
但多的是人一輩子都悟不透。
佛家人和李唐、武周什麼都學的人,看著這個心學,倒是覺得很熟悉。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