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方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用泥模?”
二人詫異對視一眼,臉上表情很豐富,不過他們也都知道李平最近的變化之大,心性漸漸磨鍊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大吃一驚。
“沒有泥膜,咱們怎麼煉?”
韋合良出聲問道。
“泥換鐵!
”
摒棄傳統的泥模鑄造改為鐵模,說起來也正因為《海國圖志》裡的手藝,聽郭齊進娓娓道來講解泥模時,他就有了打算換成鐵模。
泥模缺點很明顯,黏土透氣性較差,焙烤時難以完全乾透,因此在澆注溶液時很容易出現蜂窩狀孔穴,難以實現光滑,增加了發射炸裂的風險。
另外就是每鑄造一門火炮都需要一套新的模具,不利於批次生產和標準統一,影響效率和使用效果。
由於澆注的溶液沒有在前期進行提純加工,唯有透過增加重量來滿足強度要求,所以使用者需要非常熟悉炮的特性才能實現有效發射。
泥換鐵,就是先用泥型翻制內芯和不同型號的鐵範,再用不同型號的鐵範加以對接鑄造成炮,最後進行精修清理。
鐵模鑄炮技術改變了泥模鑄造法每製造一門炮就要做一次模具的繁瑣,基本實現型號統一,不容易變形,炮膛光滑,降低了發射時炸裂的危險性。
只要鐵模製出,既省時也省錢,按《海國圖志》裡那篇《鐵模鑄造圖說》這鑄一門千斤大炮就需要花上百兩銀錢,而鐵模製需要幾兩錢。
節本能省,還能提高效率,有了鐵模最多也就十多天就能鑄好,按照戚老爺要求打造的四門炮,若趕工的話,兩天就能造好。
就算他們這群礦場的人從未接觸過鐵模,也能輕鬆應對,其實鐵和泥相差不大,只是改變了思路。
聽了李平的講解,郭齊進漸漸明白,臉上有些失落,心裡頭暗想,往後祖傳的這門泥模怕是要廢掉了……
第二天戚老爺就派來一門船筏載著石蠟,灰漿之類的物料,以及鑄炮的所需要的工具,還有大炮的樣式圖版,上面有著大炮的尺寸,重量,口徑大小。
說是大炮,其實不然,從圖上可看出,這炮也就是稍大的一點的虎蹲炮翻版,估摸著六七十斤重。
炮圖樣式,物料都齊全了,也明白鐵模鑄造的工藝流程,是不是可以準備起火開造了?
不不!
這問題還有。
“按照我祖輩的經驗來看,以當前礦場冶煉出的生鐵質量太差,不足以鑄好大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