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別去看,心情好的時候看兩部還不錯。
尤其我推薦大家去看《夏夜的微笑》,這是一部沒有後期那麼絕望的電影,還是挺美好的。
伯格曼一生之勤奮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他一生拍了六十二部電影,導演了一百七十部舞臺劇。伯格曼在瑞典不光以大導演成名,他還是一個傑出的舞臺藝術家,他導演的戲劇是瑞典最主要的文化代表之一。英格瑪·伯格曼長期合作的那些電影演員,實際上就是在劇院裡那些演出他戲劇的演員。大的導演通常都會這樣,他就是喜歡這幾個演員,就一直帶著這幾個演員演,除了在好萊塢成功地和瑞典大明星英格麗·褒曼合作過一部電影之外,其他的電影基本上用的都是舞臺劇中的那些演員。英格麗·褒曼是一直演好萊塢的那種商業電影的,回到祖國瑞典的時候,英格麗·褒曼已經很老了,她和英格瑪·伯格曼——兩位瑞典世界級的大明星,曾經合作過一部電影,但是並不是很成功。
伯格曼曾寫過一本書,我看過不同的版本,翻譯成中文有的叫《鏡與燈》,有的叫《魔燈》,那是伯格曼導演寫的自傳。這部自傳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甚至比他的電影給我的影響更深。在這部自傳中,他有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說教堂倒了,大家都看見了,可是有很多人就到處去喊教堂倒了、教堂倒了……
敲鑼打鼓地到處去說,你知道嗎?教堂倒了,你知道嗎?告訴你教堂倒了啊,好絕望,好絕望。那些連教堂倒了的轟然大響都沒有聽見的人,能聽見你的一點兒吶喊嗎?教堂倒了是多麼大的聲響,那些人沒聽見,他們就是聾子。你就不要再去到處喊說教堂倒了,你應該去做什麼呢?應該俯身去撿起一塊磚,再撿起一塊磚,雖然你知道這個教堂不可能在你手裡再建起來,但是你總是要做一點兒努力,哪怕砌一塊磚……這段話給了我特別大的衝擊,每一個做藝術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非常依賴於前輩大師的燈塔。伯格曼導演就是這樣的燈塔,不光是我,包括伍迪·艾倫,包括日本很多大導演,都把伯格曼導演視作燈塔。《魔燈》這本書當時給了我重大的影響,後來我就非常不願意寫,或者不願意去拍那些吶喊的東西,因為我覺得伯格曼導演說的對,那些連教堂倒了都沒有聽見的人,他們就是聾子,你衝他吶喊,你的聲音還沒有教堂倒的聲音大,他們能聽得到嗎?那你應該去幹什麼呢?你應該去寫一些人性的美好,寫一些溫暖、純良的東西,所以包括我自己寫的音樂,都是那種比較溫暖的東西,我從來不去寫那些吶喊的東西。當時在北京,我還跟做搖滾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