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008【三月劇組殺青,歐洲三金的喜好】 (第2/3頁)
汪公子在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柏林電影節喜歡探究人性,聚焦社會陰暗面,關心那些弱者,並從中窺探某種源自民族性丶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問題,見證極端環境下人性善惡,極具人文關懷。
坎城金棕櫚獎的評選傾向則與柏林金熊獎不一樣,它更傾向電影藝術性,在確保影片達到認可的藝術水準後,還要有一定的創新和獨特性,簡單一點說是走藝術與技術流的。
威尼斯電影節的話,沒有金熊獎和金棕櫚獎那樣有明顯指向,評選標準相對靈活一點,大多數獲獎影片整體上既滿足藝術上的高標準要求,也能滿足許多普通大眾的喜好,算是雅俗共賞。
針對三大電影節的不同喜好,李藝書這次想報名的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那山那人那狗》不符合柏林對挑戰人性的喜好,電影藝術與技術方面又沒有達到坎城的要求,也只有威尼斯電影節可以試一試。
能拿獎的機率,五五開吧。
至於電影能不能入圍,李藝書覺得差不多是九一開。
因為他知道,八九十年代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對國內電影最認可和給獎最多的時代。
1992年張一謀憑藉《秋菊打官司》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鞏麗奪得了影后。
同一年,張漫玉演的《阮玲玉》摘得柏林最佳女演員桂冠。
1993年就不得了了,陳愷哥的《霸王別姬》拿到了國內唯一的金棕櫚大獎不說,寶島的侯孝先導演的《戲夢人生》也拿到了坎城評審團大獎。
同年李按靠著《喜宴》拿到了柏林金熊獎,同時內地謝非導演的《香魂女》與之共同舉起了這座獎盃。(雙黃蛋)
1994年就是夏宇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丶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影帝!
1992-1994這連續三年的時間,國內電影人先後摘取了威尼斯丶坎城丶柏林三大獎不說,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也都拿到了。
這三年可以說是國內文藝片的黃金時代,湧現了太多的能力出眾的大導演。
但能獲獎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這個時期國內電影行業在全面且積極的朝著歐洲電影靠攏。
改革開放後,當時國內電影行業想要走出國門,卻面臨兩個抉擇。
第一就是學好萊塢,拍攝商業電影;另一個就是向歐洲靠攏,拍攝文藝片。
或許以幾十年後人們的目光來看,那肯定是要以好萊塢的商業大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