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求。
起義的導火索自然是當時嚴重的社會不公以及蝗災、旱災等等自然災害,致大量人口死亡,百姓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生存無以為繼。
由王匡和王鳳領導的綠林好漢。他們以綠林山為基地,先是反抗王莽新朝的統治。這次的起義,也標誌著農民反抗還政的開始,綠林起義影響了鄂、豫一帶。
由琅琊人樊崇領導,以泰山山區為根據地的赤眉軍,因把眉毛都給染成紅,而被人們稱為赤眉起義軍。
他們得到了青、徐一帶饑民的響應,迅速壯大。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綠林赤眉起義,乃是西漢末年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新莽末年,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奮起而戰,為生存而戰。
綠林軍和赤眉軍,它們分別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段內興起,最終都對新莽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而綠林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漢後期。在當時,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或奴婢。
綠林軍初由鄂西北、魯東部、蘇北部的農民組成。
地皇三年(公元22年)達到五萬餘人。隨後,綠林軍分兩路向外轉移,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進入南陽郡,另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進入南郡。
赤眉軍則是由琅琊人樊崇領導的,起源於天鳳五年(公元18年)在魯地莒縣起義。
赤眉軍以泰山為根據地,迅速得到青、徐一帶饑民的響應,幾年內發展到數萬人。
赤眉軍的組織結構簡單,沒有文書、旌旗、部曲、號令,但以言語互相相約束,共同遵守紀律,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
起義軍的迅速發展對西漢末年的社會各階層,造成了極大的震動,特別是在地皇二年(公元21年),赤眉軍與北海太守田況的軍隊在姑幕展開激戰,田況軍大敗。
這次勝利,使赤眉軍改變了從前被圍剿的局面,控制了東至莒城、西至陳留、南達汝南、北到濮陽的廣大地區。
綠林赤眉起義,對西漢末年的政治和社會結構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雖然起義軍最終未能完全成功,但它們的行動加速了新莽政權的崩潰,為後續的歷史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後,光武帝劉秀崛起,他透過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手段,最終恢復了漢室的統治,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光武中興”。
光武帝的成功,不僅恢復了漢室的權威,也標誌著漢皇朝的再次興盛,為漢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