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1/3頁)
哈尼大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五年科舉三年模擬 !
孔先生出的卷子分量很足,王融屏息靜神,一刻不停地寫,才堪堪在燃香燒盡之前把題答上了。
她給自己暗暗算了一筆,除去涉及到算學的題她有把握能拿到滿分,其他均是沒有答全的。比如貼經,她十題中只答了七題,還有三首未曾見過;兩篇雜文一篇要求以季節為題,還有一篇則是歌頌禮制。前者較為容易些,她這些日子也積累了一些“好詞好句”,關鍵時刻也用得上;後者就答的比較艱難了。
如果題目給的是“論禮制制度的確立對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那王融估計能洋洋灑灑寫滿一頁紙。但題目給的是“歌頌禮制”。這個題目囊括的範圍就太廣了——中國號稱是“禮儀之邦”,人們平時的衣食住行,乃至婚嫁喪葬,都有嚴格的禮制約束,禮儀被認為能“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它也是德治夢想的具體化,即透過規範的禮儀定式來塑造人們的行為與思想,透過法律的懲罰維護禮法的絕對權威。從作用上來講,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自身地位的一種工具。
但過分的強調禮制,則會削弱個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只有拋棄了傳統等級觀念的禮制才能真正起到和諧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作用,同時不會扼殺社會的整體創造性。
所以王融的答題歌頌的也是這樣的“禮制”。
因為遣詞尚顯生澀,她不知道能不能將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但是比起一味地迎合出題人的“口味”,她更願意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
“人是有思想的蘆葦。”即使生命脆弱,纖弱如同葦草,只要有思想的靈魂在,即是強大。她向來信奉這一點。
而除開那場趕鴨子上架的府試,孔先生的“開學考”算是她來到大唐真正意義上第一場考試。因為遣詞造句上的生澀,王融答的並不算輕鬆。雖然如此,但比起之前兩眼一抹黑,完全不知所云的狀況,她對自己現在的狀態尚算滿意。
而在這場考試中,最讓王融感興趣的則是卷子末尾的“時務策”。顧名思義,“時務時務”即是當時的政務問題。比如某地突然發了場大水,造成極大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好麼,那年出的考題十之就是考的“如何治水”,“如何安民”。
比起能透過背誦,不斷做題重新整理分數的其他幾科,“時務策”考察的範圍更廣,更為靈活機變且實用。所以它在卷面上的分值也不小。
孔先生的這張卷子按照府試的模板,圈了三道“時務策”。分別考的“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