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3/4頁)
哈尼大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然呢?她一個長輩,遇上芝麻點大小的事情,還有臉跟小輩搶車?”
王融聽她這話就像是知道□□的。果然,王楊氏下一秒就吐了個痛快。
“你當她有甚要緊事?不過是鋪子上頭出了點麻煩。外頭的車又不是沒有,巴巴地偏要用家裡頭的,還累得你們這麼晚才歸家!”說完尤不解恨,又道,“我倒不曉得姓傅的在外頭還有鋪子了?當初一窮二白的破落人家,哪裡來的閒錢置辦嫁妝?要不是讀書得了個好出身,被你祖母高看一眼,怎麼可能聘回來當王家媳婦!這開鋪子的銀子也不曉得是不是貪墨了公中的!”
卻不想一語中的。王傅氏開鋪子的銀子還真是從公中“摳”出來的。
王融當初同鄧先生接上頭後,就由對方牽線,直接從阜陽商鋪進貨。不僅成本的利潤降低了,連紙張的質量都要好得多。加上一些促銷手段,個把月來的銷售額穩固增長。與之相反的則是隔壁鋪子收益慘淡。
大伯孃心中焦慮也屬人之常情,誰叫那鋪子就落在她名下呢。
說來也是湊巧,前段時間阜陽夜裡大風,楊掌櫃擔心罩在庫存上的油紙被風吹落,夜裡起來巡視。漆黑當中摸錯了地方,跑到隔壁庫房去了。掀開一看——可不是上月剛送到主家府上的紙麼?因為技法,煉製手法不同,同一產地的紙張區別還是很明顯的。楊掌櫃怕認錯,從中捲了幾張讓老工匠辨認,最後確認隔壁賣的紙,與自家乃是出自同一家作坊。怪就怪在這作坊小啊,單就供了王楊氏鋪子一家。
問題出來了,隔壁這紙到底哪來的?
自然是王家流出來的。買賣人也很好找,王融託鄧先生往備案商鋪的文書處一查,真相方才水落石出。
自從大唐改良了製紙技藝之後,這紙的鍛造成本降下來了,自然也就買的便宜。論理也該是沒幾個錢好賺。但奈何賣得便宜啊。比起其他店鋪還要考慮成本,大伯孃的鋪子完全就是“跳樓大甩賣”,積少成多,於是每月也能有一筆不小的收益。加上這是一樁“無本買賣”,賺了進自家腰包,虧了也是三房買單。實在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王融曉得杜氏手裡捏著許多鋪子,多是一些酒肆茶館。平日裡的帳目也多是算學館接手,直接報予杜氏。後輩子孫完全沒有插手的餘地。作為長媳,王傅氏能下功夫的也只有公中了。這公中連著三房,除去二房隨王二郎在安陽定居,大房二房,並杜氏的衣食起居可都從裡邊出。這麼些年積攢下來,數目也很可觀。
早在鄧先生將口訊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