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或曰:“易損其一也,雖憃知闕焉。至書之不備過半矣,而習者不知。〔注〕本百篇,今二十九,故曰過半。惜乎!書序之不如易也。”〔注〕嘆恨書序雖存,獨不如易之可推尋。曰:“彼數也,可數焉,故也。如書序,雖孔子末如之何矣。”〔注〕數存,則雖愚有所不失;數亡,則雖聖有所不得。〔疏〕“易損其一也,雖憃知闕焉”者,“也”讀為“邪”。世德堂本無此字,蓋以不得其義而妄去之。音義:“憃,書容切;又醜江切;又醜用切。”說文:“惷,愚也。”吳雲:“言易之六十四,若損其一,雖愚人可以知其闕者。”按:論衡正說雲:“孝宣皇帝之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隋書經籍志雲:“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惟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徐氏養原今古文書增太誓說雲:“充言益一篇,不知所益何篇。以他書考之,易則說卦,書即太誓,惟禮無聞。”洪氏頤烜讀書叢說雲:“易益說卦,尚書益太誓,皆三篇合為一篇。然則易於漢時固嘗有逸。但此文‘易損其一邪’,乃是設辭,吳解得之,非指論衡所云也。”“書之不備過半矣,而習者不知”者,藝文志“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注云“為五十七篇”;又“經二十九卷”,注云“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三十二卷”,顏注云:“此二十九卷,伏生傳授者。”志雲:“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今按經二十九卷者,堯典一,咎繇謨二,禹貢三,甘誓四,湯誓五,盤庚六,高宗肜日七,西伯戡耆八,微子九,太誓十,牳誓十一,洪範十二,金縢十三,大誥十四,康酷十五,酒誥十六,梓材十七,召誥十八,洛誥十九,多士二十,毋劮二十一,君奭二十二,多方二十三,立政二十四,顧命二十五,鮮誓二十六,甫刑二十七,文侯之命二十八,秦誓二十九。康王之誥與顧命合為一卷,書序附秦誓之後,不入卷數。其中太誓一篇,劉向以下皆謂後來民間所獻。或以為武帝時,或以為宣帝時,而其為後得,則眾說所同。是伏生所傳,惟有二十八篇,無太誓。然無以合於史、志伏生求得二十九篇之說。王氏引之力辨伏書本有太誓,其雲後得者,乃向、歆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