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章 考慮身後名的高翰文 (第1/2頁)
雪泥鴻爪ad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天晚上,高翰文其實沒有怎麼參與兩學生的學習討論。事實上,高翰文已經斷斷續續好幾次沒有主持兩學生的學習了,甚至連兩人的課業主題都是自己擬定的,高翰文只負責在後面根據祝小由的整理進行評閱與結構化梳理。
之所以要親自梳理,是對話形式的討論,雖然還具有啟發性,但並不適合廣泛地傳播。經歷後應試教育的高翰文知道,只有條理清楚,結構化展示各自理論體系的假設、論點、論據、結論定理時,知識才能夠有機會規模化傳播。當然,這也容易引起教條主義與形式主義,就是記住了定理無法應用,只能喊口號。但人口基數那麼大,總會有更多人理解的。
高翰文現在要做的就是放手,看看這兩人一人更偏向演繹法,一個更偏向歸納法,最終能走出什麼樣的接過來。
事實上,經過小半年的培養,這個不同已經很明顯了。
以演繹法為基礎的沈一貫,明顯分析更為專注,並且彷彿間正在形成自己的哲學體系。從演繹法來看,在一個假設體系下,將邏輯一以貫之,那麼就能理解整個體系。當前體系下,就算邏輯推演還沒拓展到,但其結論已然是確定的了。而真正支撐這個世界發展的則是當前演繹體系之外的偶然性突破,並以此確立新的演繹體系。
而人能夠認知這個演繹體系,那個演繹體系的根源則在於先驗存在於人腦的各種邏輯概念或者理念。這很明顯就是唯心主義的雛形了,對人相信先驗理念,對事相信演繹中或然性的價值。
朱賡則恰恰與之對立,以歸納法為基礎,其關注更為廣泛。從歸納法來看,人類總是能夠講個體的經驗透過匯總上升為邏輯的理論。邏輯沒有推演到的地方必然是人沒有經驗過的地方。未來並不確定。真正支撐這個世界發展的關鍵是儘可能對已經經驗到的事物的系統總結,並以此不斷歸納出新的理論體系。
沿著朱賡的思路,則明顯是後世唯物主義的雛形了。對人相信人的實踐,對事相信歸納中必然性的存在。
這兩人,放到古代,幾乎就是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區別了。演繹法則更多強調以我觀物,尋找我對物的理解。歸納法則強調以物觀物尋找物的共性。
這兩者,前者以先驗理念普遍存在為前提,後者以萬物有理為前提。其實並不是相互否認,只是先後順序不同。
其實高翰文自己以前雖然是社會科學的,但對哲學瞭解並不深入。看到學生的討論差不多才把後世流行的六祖慧能那個風動帆動的故事搞清楚。人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