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農業勞動力能夠轉行進工業生產領域。
在工業社會里,傳統小農生產模式會佔用太多的勞動力從事低效的農業工作,這對於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是很不利的。
這個目標對於土地稀少、常年械鬥的兩廣、福建來說,難度應該是不大的,當地人雖然嚮往安穩和平的小農社會,但是現實狀況使得他們也是最具有變通精神的一群人。
正如同集體農業在蘭芳本土的發展使得蘭芳的工業程序和全面軍事化有了很大的底氣,也推動了蘭芳的農業技術革新。
有了這個經驗,趙學寧認為在兩廣和福建推動這個治理方案也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軍事勝利的同時,行政和經濟上的手段也在不斷地推進之中,另外,很多從蘭芳本土運輸而來的物資也在源源不斷的輸入兩廣和福建,裝備給了正在展開集訓的民團和綠營兵。
趙學寧對蘭芳士兵有一定的身體素質的要求,也有年齡上的要求,主打一個年輕、健康,對於綠營兵中過於年幼和年邁計程車兵,他決定發給遣散費,清退回家。
留下青壯為主計程車兵們編組成正規軍的編制,然後進行一定時間的集訓和思想教育,將他們初步改造為蘭芳式的軍隊,並投入戰爭。
這是趙學寧這一階段的重要計劃。
為此,蘭芳政府需要支出海量的軍費用以購置各項物資、調配生產,也就是蘭芳多年積累的財富數量很大,否則這個事情還真不好全面推進。
不過也就是此時此刻,就有一些嗅覺敏感的人們發現了機遇,主動向趙學寧提供了幫助。
比如清朝首富、同文行老闆潘啟,他作為十三行商人群體裡第一個割掉辮子全面投效蘭芳的人,得知蘭芳大規模的軍事、行政計劃之後,主動捐資三百萬兩白銀給到蘭芳政府,表達了自己的意志。
趙學寧還真是有點驚訝了。
據說潘啟此前為了換取紫禁城的好感,最多一次捐助了三十萬兩白銀助軍,而輪到自己這邊,他直接出了十倍、三百萬兩白銀幫助蘭芳政府辦事。
這可是一筆鉅款,就算是面對十萬大軍的整備計劃,也能做到人均三十兩白銀的額度,這個額度夠一個青壯年計程車兵吃好幾年的糧食了。
趙學寧為此大喜,會見了潘啟,向他表示了由衷的感謝,而潘啟卻表示這三百萬兩隻是一個開始,之後如果趙學寧還有需求,可以向他提,他正在積極調動資金,準備支援蘭芳的【驅逐韃虜,再造中華】的偉大事業。
瞧瞧這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