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葫縣好風光 (第3/5頁)
月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跌宕出一條條優美的曲線。碧水與浪花之間,漂浮著一隻土黃色的葫蘆,因為年代久遠,葫蘆上有明暗相間的痕跡和一些斑點。
這,就是從空中俯瞰的葫縣。
葫縣是三等縣,成立不足三年,隸屬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莽莽群山之中的它,就像飄浮在萬頃碧濤之上的一隻葫蘆,等著鐵柺李從天而降,踏上它漂洋過海。
貴州山多,峽谷相間,地形崎嶇,河流雖多卻不適宜通航,是以水陸兩途都極為閉塞。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多雨則澇,無雨則旱,波耕水耨,就連那梯田也號稱“望天田”,是真正的靠天吃飯。
以前貴州並非獨立的一個行政區域,一直以來貴州就分屬湖廣、四川、雲南。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設貴州都揮使司,永樂十一年,朱棣設貴州布政使司,貴州行省才算成立。
可是實際上貴州依舊置於大大小小几百個土司的統治之下,布政使司只是名義上的最高機構,到了萬曆年間,朝廷的控制力雖在逐步加強,但是左右貴州的依舊是土司們。
葫縣本名葫嶺,處於雲南聯結湖南的驛路要道,是以商旅不絕,十分繁華。這裡有一支大明立國之初就屯守於此的軍隊,但政務上一向由兩位土司老爺負責。
三年前,葫縣大旱,兩位土司老爺為了爭水大打出手,朝廷趁機出兵干預,罷黜兩位土司,在此設立縣衙,委派流官,把它正式納入了朝廷的直接管轄之下。
只是千百年形成的政治格局,不是建一個衙門,掛一塊牌子,就能順利接手的,縣衙設立後,當地的漢民、彝民、苗民實際上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比當初更加混亂。
眼睛水靈靈的,像剛用山泉水洗過的黑葡萄似的樂遙,牽著比她只矮半頭、胖乎乎圓墩墩的福娃兒;步子邁得小小的,腰肢扭的輕輕的,模樣極俊俏的水舞,跟揹著大包袱扮苦力的葉小天,歷盡千辛萬苦、八十一難,終於抵達了葫縣。
一條小河把葫縣肥圓的“葫蘆底”分成了兩半,以小河為界,葫縣的縣衙和軍屯戍軍及其家眷住在右半邊平緩寬闊的區域內。左半邊依託于山腳之下,居住的是長期以來依附軍屯在此落戶的漢人百姓。
走在繁華熱鬧的葫縣大街上,葉小天嘖嘖讚歎:“很不錯啊,我還以為這裡貧瘠荒涼的一塌糊塗呢,不想此地竟是如此繁華!”
放眼望去,是綿延不斷的店鋪地攤、酒肆茶樓,商賈行人熙熙攘攘,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店鋪旗幡掛得琳琅滿目,叫賣聲此起彼伏,土話、官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