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泠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2座主炮塔的時候還沒什麼問題,然而加入第3座主炮塔之後就顯得頗為難堪了。由於艏樓長度過短,舯部的那座主炮塔處在和尾部主炮塔相同的水平高度上,嚴重侵佔了用於配備副炮的上層建築空間,而3座主炮塔的佈局又是德國海軍所必須堅持的!在主炮口徑比列強小一號的情況下,德國戰列艦需要更多的投射量來彌補這一不足;除此之外,3座主炮塔也是德國海軍邁入無畏艦的最佳敲門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德國設計師們將艏樓延長,而後把舯部的主炮放在了艏樓之上,以此為副炮的佈置騰出空間。按照這一理念設計建造的2艘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便很好的平衡了各項效能,成為一款1894年度的成功之作。
不過,腓特烈三世的設計遠非完美,其在主炮佈局上存在不小的缺憾。該艦對於舯部主炮的處理,僅僅是將其抬高一層放在了艏樓上;這就使得炮塔和勃蘭登堡一樣,仍舊被兩邊的上層建築給夾在了中間,每邊只有60度的側舷射界。因此,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把舯部主炮塔和後部艦橋交換位置,藉助艏樓和甲板的高度差,在艦尾實現高低火力的揹負式佈置。如此一來,就能在不付出任何的額外代價的情況下,實現舯部主炮射界的大幅度提升。清英回國之後,本想對腓特烈三世級做這樣的改進;然而由於當時的技術所限,從蒸汽機艙引出的傳動軸不允許拉得太長,而炮塔下的彈藥庫和蒸汽機艙不能重疊,只得悻悻作罷。等技術發展了幾年後,轉動軸再拉長10米成為現實,清英才在這級新戰列艦上實現了這一設想。
至於在艦首採取揹負,清英在現階段是不會去考慮的,因為從設計的角度上看,艦首揹負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浪費噸位的蠻夷做法。如果要在艦首採取揹負式主炮佈置,那麼2號主炮塔的炮座高度必將得到大幅抬高,而這意味著要增加一大圈額外的炮座裝甲重量,造成戰艦排水量和造價的嚴重飆升。除此之外,為了不被抬高的2號炮塔遮住司令塔的前向視野,整個艦橋也要隨之拔高;再加上原來就提升了一層的炮座和炮塔,戰艦的重心也將大幅升高,而這必然會降低穩性,對戰艦的抗傾覆能力則是大大的不利。
至於艦首揹負所獲得的前部火力優勢,其實在戰場上並無多大用處!在戰列艦數量爆棚的一戰時期,列強之間進行海上決戰之時,一般都是一大票戰列艦排成兩行縱列對轟;英德兩國分別位於世界海軍的一二絕巔,戰列艦都是以10艘為單位來計數,其決戰交鋒則更是如此。既然船在艦隊決戰中都已經橫了過來,大家都是在用舷側對敵,那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