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適當謀求魯國利益,那就是事關魯國附庸郕國的大事。
郕國,也稱成國、盛國,是周武王分封其弟姬武而建立的一個伯爵諸侯,都城在郕邑,即今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古城村。
郕國本來是一個大國,而且是姬姓諸侯,但夾在衛國、魯國、齊國三大國之間,受三國不斷侵擾,慢慢衰落,最終淪落為魯國附庸。
在鄭莊公馳騁春秋江湖的歲月裡,郕國也算是一個叫得上號的大龍套角色。
而且,郕國敏銳地抱住了鄭國這根大腿,成了當時鄭國對抗宋衛陳蔡等國聯盟的急先鋒。
公元前718年,鄭衛北制之戰爆發。
衛國請了南燕國相助,而鄭國卻聯絡上了鄰近衛國的郕國。
郕國在鄭國的授意下,進攻衛國。
當然,在相對較強的衛國面前,郕國的戰術目的並非是將衛國打敗,而是根據鄭莊公的戰術意圖,將衛軍主力牢牢牽制於衛國都城朝歌城外。
衛國國君衛宣公大怒,全力出擊。
郕軍退守郕城,據城而守。
衛軍短期內根本無法攻下郕國,那就圍城,徐徐圖之。
卻不料,傳來鄭軍大敗南燕軍的訊息。
衛宣公大驚,急率軍撤出郕城,回師保衛都城朝歌。
郕國的軍事行動牽制了衛軍主力,策應鄭莊公率鄭軍全面擊潰了前來救衛的南燕軍,迫使衛軍疲於奔命,最終鄭國取得了北制之役大勝。
這一場戰役,郕國為鄭國立了大功。
但是,令郕國失望的是,本來郕國希望透過這次對衛國的打擊,在鄭國的幫助下獲得一些實實在在的利益,比如城邑和土地等。
但最後郕國非但沒得到任何利益,反而是衛國在鄭軍撤走後,找了個機會狠狠教訓了一把郕國。
正因為如此,到後來鄭莊公要求郕國再次出兵幫助鄭國討伐宋國時,郕國非但不幫助鄭國,反而站隊到了宋國一邊。
但要搞清楚,那個時候,鄭齊魯三國可以說是春秋早期的鐵三角聯盟。
你郕國本就是魯國的附庸,宗主國都站在鄭國一邊,你小小的郕國居然敢不與宗主國共進退?
就這樣,郕國犯了一個大錯,從此經常遭到魯國的教訓。
再說,所謂附庸,你乖乖聽話,那就讓你保留著宗廟,維繫國家的存在。
既然你不乖了,那也就沒有必要以諸侯國家的名義存在了。
這是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