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商稅改革 (第2/3頁)
喲吼吼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才有如林北那樣的漕口誕生。
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大明朝廷的會計不夠用了。
面對有著繁華趨勢的商業勢頭,皇帝又不懂商稅這種事情,而底下的大臣,會掌經濟,但不一定會梳理經濟。
陳循的想法挺簡單的,就是從戶部和工部分出一個專門看這個的部門,然後對不同程度的商戶發出不同的稅率。
主要就是面向那些擁有門店的,至於小攤販,只收取衛生管理費用。
這樣可以變相的劫富濟貧,又能增加大明的稅收。
畢竟,光是商會在冊的豪商,就比陳循想象中要多的多。
朱祁鈺聽的都有點暈乎乎的,不過,他可以拿到文字版,倒也不用多擔心。
大明從來就沒有不收商稅過,只不過其目類繁雜,制度不清晰,很多的錢都被某些人拿了。
陳循在長時間的市場調研之後,發現一旦握緊商稅這根大棒,就可以增加朝廷以後更多的手段,當然,前提是要握緊了。
聖人壓制銀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廢除了寶鈔,沒有了寶鈔,那麼商稅是實收,這可不是折鈔那種破爛貨。
許久之後,陳循講完了,其他大臣也聽得很仔細,畢竟這是聖人留的作業,而且只有戶部尚書提前交了,不得仔細聽聽好不好,說不定能借鑑一下。
“諸位以為如何?”
高臺上的皇帝發出了來自靈魂的詢問。
朱祁鈺只聽了個大概,光從感覺來說,還不錯,但是得問問明公們的意見。
“陛下,陳尚書所言,皆中要害,不過其牽涉甚廣,光是那核算部門,人手就不夠,還有分類名目,不同稅率,對於朝廷來說,壓力也不小。”
王直聽得仔細,立刻出來點出了諸多問題,其中便有他吏部所主導的人才問題。
明朝科舉中的明算便是算學,但是商稅一道,若由陳循所說,新成立一個下轄部門,其中需要不少的善算之人,那可不是科舉的重點。
“朕知道。”
朱祁鈺點了點頭,沒有義務教育,沒有大量的人才基礎,這才是大明最大的限制。
“朕說過,不急於一時,若是此法可行,用五年,乃至十年去完成,也並非不可。”
沒有否定王直的說法,朱祁鈺掃視眾人,繼續道:“諸卿也知,算學一道,雖非顯學,但於朝有利,那便要重視,現在沒有基層人選,那以後可以有。”
“所以,朕問的是,此法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