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第1/8頁)
木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胤礽看了這三人的殿試卷子,嘆了一口氣。
高其倬先不提,法海和滿保的卷子就算不能名列一甲,也能進入二甲前列。
但康熙時定下了一個規矩,就是“滿不點元,漢不選妃”。
“漢不選妃”即漢人不能進宮。能進入皇帝后宮的除了蒙古人,就只有滿漢蒙軍旗和包衣。
所以一般說順治之後的“漢妃”,其實就是漢軍旗和漢包衣。
當然,如果皇帝真看上了某個漢女,也簡單。從康熙時,江南官員就向宮裡輸送會唱戲的小女孩小男孩。乾隆時他和他的聖皇太后特別愛聽戲,在宮中養著幾十上百個小伶人。著名的漱芳齋,就是給那些小伶人住的地方。
這時候,只要把這些小伶人罰入包衣就成,便算是旗人了。
朝中也有許多漢人官員受了罪罰進入包衣,之後立了功再出旗為民。
“漢不選妃”,哪是如此不便之事。
但“滿不點元”就很嚴格了。
這個措施其實是給順治擦屁股。
順治時為了扶持滿人科舉,科舉曾經試著分滿漢兩榜。所以大清歷史經歷了112次科舉,但有114個狀元。
但那兩次滿漢分榜,遇到了極其嚴重的尷尬——滿人參加科舉的人數連榜都填不齊,大部分人能把字句寫通順就算優秀。
其實那兩次滿人狀元可能確實有些真才實學,但被參加這兩榜的滿人廢物拖累,他們的狀元含金量也變得極其低。
順治本想讓滿人中多出些厲害的讀書人,來宣揚滿人學問也不錯。結果起了反效果。
於是只兩期滿漢分榜之後,這政策就停了。
之後滿蒙只是給額外錄取名額,不佔用原本科舉名額。放榜時,與其他漢人學子同榜排名。
然後,皇帝又跟挽尊似的,聲稱為了預防徇私舞弊,減輕滿漢矛盾,“滿不點元”,滿人原則上不為狀元,不入一甲。
不僅如此,若是康熙遇見特別優秀的旗人學子,還會故意壓對方名次,將其壓在三甲,然後迅速重用。
比如後面那個二十九歲就當封疆大吏的年羹堯。
也不知道康熙為何有這重用旗人,非得壓對方科舉名次的習慣。胤礽只能說,汗阿瑪自有他的考量,作為太子,他要學的還很多。
唯一例外就是納蘭性德。康熙看來看去,委委屈屈給了納蘭性德一個二甲第七的好名次,回頭還和胤礽說,他怕壓得太低,天下人會笑話他不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