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橋、龍潭橋、石獅子、李家渡、五晨灣、銅鼓嶺、城步縣城、江口塘、十四鋪、綏寧城、文昌閣、天重界、靖縣、廣平、牛角界至芷江。
第三道堡壘線:自新寧縣起,經飛仙橋、石門司、半山、江口、石山背、西岸市、山口、高坪、茶溪、梅口、長鋪子、河口、洪江至黔陽。
第四道堡壘線:自新寧經安心關、武岡、田心鋪、藥園、瓦屋堂、西坡、袁馬、洪江至黔陽。
這四道堡壘線共修成的堡壘有二百餘座。
除此堡壘線外,追剿軍總司令何健,根據蔣介石的命令,為加強集中指揮以適應對紅軍的圍追堵截,把分散的五路兵力編組為兩個兵團,以劉建緒為第一兵團總指揮,指揮原一、三、五路的兵馬及第十九師五十五旅並補充四團;以薛嶽為第二兵團總指揮,指揮原二、三兩路部隊。
這樣,敵人以其主力十五個師的兵力,部署於新寧、城步、綏寧、武岡、靖縣、洪江、會同一帶,並以一部兵力配合桂軍尾追,妄圖把中央紅軍消滅在去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的途中。
當時廣西軍閥組織了兩個追剿隊,以其十五軍軍長夏威率兩個師為第一追剿隊,以其第七軍軍長廖磊率兩個師為第二追剿隊。
敵人共集結部隊二十餘萬人,擺在三萬多紅軍——疲勞之師的面前。這種嚴重的態勢,在地圖上標示出來,一目瞭然,可是,一目瞭然並不保證沒有爭議。
毛澤東認為這些堡壘是難以突破的,必須轉向貴州,因為湘黔桂各方兵力比較,貴州軍閥的兵力是當時最薄弱的一路:名義上有一個軍,實際上派系林立,內部矛盾重重。將領無指揮才能,雙槍(步槍和煙槍)兵戰鬥力又弱。貴州省主席兼國民黨二十五軍軍長王家烈為一派,副軍長侯之擔是一派;猶國才為一派,蔣在珍又是一派。口頭上各派都聽命於王家烈,實際上王家烈並不能調動他們的部隊,他能直接調動的只有兩個師所轄的五個旅十五個團。
因此,毛澤東認為向貴州進軍是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