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祖、太宗(下) (第6/26頁)
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秘密,以故統帥以下的軍民長官皆一鼓成擒。往日讀史至此,輒感困惑:且不說洪承疇謹慎持重,深諳韜略;即如邱民仰起家乙科,素有能名;曹變蛟與其叔文詔,為明季有數良將,流寇聞"大小曹將軍"之號,望風而逃,然則對夏成德從容通敵,豈竟漫無察覺?此為事理之不可解者。
近讀陳寅恪《高鴻中明清和議條陳殘本跋》,始恍然大悟。按:楊嗣昌、陳新甲主和,凡研明史者無不知,《明史》卷二百五十七《陳新甲傳》:
初,新甲以南北交困,遣使議和,私言於傅宗龍。宗龍出都日,以語大學士謝陞。陞後見疆事大壞,述宗龍之言於帝。帝召新甲詰責,新甲叩頭謝罪。陞進曰:"倘肯議和,和亦可恃。"帝默然。尋諭新甲密圖之,而外廷不知也。已,言官謁陞,陞言上意主和,諸君幸勿多言,言官誡愕,交章劾陞,陞遂斥去。
按:起傅宗龍於獄,命為三邊總督討李自成,事在崇禎十四年五月,正錦州被圍之時;則知陳新甲始倡和議,即在此時。謝陞罷相,在崇禎十五年四月,已為松山已破以後。但崇禎之斥謝陞,並不表示放棄議和之意,須至這年八月陳新甲被逮下獄,始為不談和的表示。就此過程來看,陳新甲遣使議和,在於何時,尚待探索。接前引《陳新甲傳》:
帝既以和議委新甲,手詔往返者數十,皆戒以勿洩。外廷漸知之,故屢疏爭,然不得左驗。一日所遣職方郎中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几上。其家童誤以為塘報也,付之鈔傳。於是言路譁然,給事中方士亮首論。帝慍甚,留疏不下。已降嚴旨切責,令新甲自陳;新甲不引罪,反自詡其功,帝益怒。至七月,給事中馬嘉植復劾之,遂下獄。新甲從獄中上疏乞宥,不許。
據此可知,陳新甲所遣議和專使為職方郎中馬紹愉;馬於何時與清接觸,據《清史稿·太宗本紀》:"崇德七年三月乙酉,阿濟格等奏:明遣職方郎中馬紹愉來乞和。"此已在松山城破以後,事實上大概在正月下旬,至遲二月上旬,馬紹愉即已到達盛京,提出議和的條件;證據即在高鴻中"條陳殘本"有兩行附識,一曰"二月十一日到",一曰"三月十三日奏了"。這年明朝遣使議和時,清太宗命諸臣各陳意見。高鴻中既於二月十一日即有條陳,則馬紹愉之到達盛京,必在此以前。另一附識"三月十三日奏了",乃指阿濟格於"三月乙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