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食堪虞,尤足以動搖軍心。清太宗至此,乃改變戰略:原來是見機行事,可戰則戰,不可戰則退;由於旗開得勝,因而決心改採攻勢。如前所引,將左翼東面四旗調至右翼,並自北而南比翼排列,直抵海邊,目的是在斷明軍的歸路。
《明史》卷二百七十二《曹變蛟傳》:
崇禎十四年三月,洪承疇偕變蛟、馬科、白廣恩先後出關,合三桂、廷臣,凡……駐寧遠。承疇主持重,而朝議以兵多餉艱,職方郎張若麒趣戰。承疇念祖大壽被圍久,乃議急救錦州……國柱戰歿,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承疇命變蛟營松山之北、乳峰山之西,兩山間列七營,環以長壕。俄聞我太宗文皇帝按:《明史》為清人所修,故曰"我太宗文皇帝",以明非明成祖親臨督陣,諸將大懼。及出戰連敗,餉道又絕,王樸先夜遁,通、科、廣恩、輔明相繼走,自杏山迤南沿海,東至塔山,為大清兵邀擊,溺海死者無算。變蛟、廷臣聞敗,馳至松山,與承疇固守。三桂、樸奔據杏山,越數日欲走還寧遠,至高橋遇伏,大敗,僅以身免。先後喪士卒凡五萬三千七百餘人。
我所引用的《明史》,系據乾隆四年殿本影印;上引文中,有一字之誤,而關係甚大,即"東至塔山"之"東"字應為"西"字。敘戰史最要緊的是,地理方位必須清楚。如王樸等夜遁,"東"至塔山,則為自投羅網。山海關在西面,想遁回關內,自然應該往西,往東就不可解了。
我在前面曾敘過錦州、松山等地的關係位置,這裡需要再重敘一遍,以清眉目。按:自山海關至錦州,乃由西南往東北;由東北往西南,則錦州之南為松山,松山之南為杏山,杏山西南為高橋,高橋之南為塔山,塔山之南為連山錦西,連山之南為寧遠興城,即為吳三桂的防區。
當楊國柱敗歿於錦縣之南的呂洪山時,其他各軍亦已到達松山附近;在王樸夜遁、吳三桂等相繼逃走時,是由松山、杏山附近向西過高橋,至塔山附近為清軍所攔截,此即清太宗絕其歸路之計。王樸、吳三桂遇阻而退,還據杏山。及至第二次再逃,目的地是寧遠,自然仍舊往西;而清軍則已自塔山進至高橋設伏。
檢討此一役的因果關係,以楊國柱呂洪山中伏大敗為戰局變化的關鍵;而所以出現此一關鍵,則由於張若麒的促戰。張若麒亦《貳臣傳》中人,籍隸山東膠州,兩榜出身,以為楊嗣昌收買劾黃道周,得由刑部主事調兵部職方司。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