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 重生 (第1/5頁)
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軍與第二軍大打出手的時候,第三軍與第六軍則繼續留在了馬關港。馬關一戰,這兩軍損失相當慘重,減員都在九成以上,且軍官不是陣亡,就是重傷殘廢,幾乎都只剩下了個空殼子而已。
陳懋的情況也逐漸好了起來,作為西軍主帥,陳懋等到傷稍微好了一點之後,立即就開始部署戰役行動。作為大明唯一一個元帥(朱祁鈺與于謙都是榮譽性質的),且皇帝將指揮西路大軍的事情又全權委託給了他,陳懋不拼命才是怪事。還好,他的傷不算太嚴重,只要不上戰場,儘量注意休息就好了。而陳懋在傷好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從濟州島與釜山,蔚山等港口調遣兵力,前來補充第三軍與第六軍。
在明帝國軍事改制中,朱祁鈺第一批成立的只有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的六個軍,以及近衛軍。顯然,這根本就無法完全利用上帝國的兵力。為此,朱祁鈺在遠征之前,讓于謙著手組建第三集團軍以及第四集團軍,另外,還將淘汰下來的一些官兵分派到了新控制的朝鮮租地上,由他們負責這些地方的建設,以及守衛工作。
這次,朱祁鈺東征的地面軍隊就十五萬左右,把正在組建的另外兩個集團軍算上的話,那也就最多隻有三十萬人。而在此之前,明帝國的總兵力遠不止這麼一點!當初,朱祁鈺北伐的兵力,在巔峰時期就達到了三十五萬,再加上鎮守大同,宣府,開平等地的衛戍部隊,衛平率領入朝的軍隊,在京城留守的軍隊。帝國中央軍算起來至少就有七十萬了!而這還沒有算上各地方的軍隊。即使,這七十萬中央軍,也遠遠的超過了朱祁鈺率領東征的軍隊數量!
在軍隊改制中,七十萬中央軍裁減了大概二十萬,同時,又新徵了大概十八萬,變化並不大。那麼,其他的軍隊去哪了呢?很簡單,這就是朱祁鈺給自己留的預備隊,而且從當時的情況來講,朱祁鈺能率領十五萬地面部隊進攻日本,這已經是帝國承受能力的極限了!
這幾年,帝國雖然糧食豐收,不過連年發動戰爭,國內的糧草供應實際上是很緊缺的,這才有了後來,朱祁鈺讓丁用,柴匯等人在出口帝國物資的同時,儘量從海外運糧食回來的事情。另外,當時的軍費預算中,帝國也就最多保持一支大概五十萬人左右的中央軍而已。最關鍵的是,這次渡海東征,能帶多少兵力是由帝國的海運力量決定的。而在朱祁鈺北伐之前,帝國政府幾乎沒有海運力量,完全依靠南方的海商支援。即使有幾年的建設時間,這也遠遠滿足不了軍事上的所有需要。當時,朱祁鈺能夠搞到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