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大漢華章(36) (第1/9頁)
洛娜215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代的商人一般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坐堂式的,另一種就是走街串巷式的。
總體來說,國家對於後者的容忍度要高一些,而且後者偶爾也會由農人家庭進行客串性質的販賣,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是前者,則是要正式入商籍的。
漢代要開店也得辦營業執照,想要辦營業執照就得另立戶口冊,自此你就基本沒有財產隱私了,這種叫做“市籍”的身份一旦入了,就意味著從此以後你的財產要被監控。所有收入的演算法都和別的普通人不一樣,單單人頭稅就要翻倍。
而且這東西辦起來容易,登出難。
你一旦辦了“營業執照”,想要再變成農民,那就得經過重重稽核。阻擋在他們前方的還有一條猛虎——子孫不得做官。
現在還沒有舉孝廉,但是已經有了推舉制度。而推舉制度中基本中的基本就是此人出身清白,甚至可以是地痞流氓出身,但絕不能是商人出身。
但也不是沒有挽回餘地,資產足夠豐的可以出資為孩子買個“郎官”,這種行為叫貲選。
貲即資,這種制度就是賣官鬻爵的前身,不過好就好在這種制度選上來的人才能夠應徵的崗位是有限的,唯有郎官。
郎官是漢代的一種類似於人才儲備庫一樣的存在,其主要人才來源就是父蔭和貲選,後來在漢武帝擇孝廉之後,這個儲備庫又多了一個人才來源。
只要入了郎官,之後的仕途和出身就沒什麼關係了,好好幹,在天子面前混個眼熟還是能有個好未來的。
但隨著大漢經濟的復甦,貲選入郎官的門檻越來越高,非大富不可入也,這種大富哪兒是一代兩代人的積累能夠達到的呢?
這就好像和一群還沒有奔小康的人說你也不是沒有未來的,跟著我趕上馬雲不是夢一樣。
國家政策擺在這裡,哪怕縣丞說破了嘴皮子願意來乾的人還是不多。
現在在店裡頭掛籍的是當地的一個老絕戶,他兒子之前當了兵,沒能回來,孫子前幾年也折了,村民們便去找了他。
這老絕戶也想得通,自己反正也禍害不了子孫了,現在替村裡頭來辦些事等死了之後也能享受點香火情。當商人,還是這種背後有支援的商人,旁的不說,小日子那肯定是美滋滋的。
做得好還能有肉吃,活這麼一輩子也不虧了。
於是他掛著名就來這兒當了店長,下頭“僱傭”了幾個高陽縣的匠人們來給他乾貨,他自己就登記登記收收錢,幫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