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3/5頁)
甲子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初不惜劫法場也要救下他的一干舉子的感激之情。
短短兩千字,道盡了人間百態,恩怨情仇。
用一眾清流官的話來說,堪為傳世名篇。
——畢竟孟則知六元及第的名頭擺在那裡,這點本事他還是有的。
如此,不僅為了回報趙長明等人,也算是為齊家的事畫上了一個句號。
只是隨著這篇賦流傳開來,趙長明這一屆士子註定要名聲大噪的同時,齊家人怕是也要遺臭萬年了。
三日後,殿試放榜。
殿試不黜落考生,只重新排名。
今科闔錄取進士一百三十人,其中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三十七人,賜進士出身,三甲九十人,賜同進士出身。
徐初之不負眾望,再次考上第一,得中狀元。
陳設五人裡,只譚正超常發揮,由原本的六十三名一舉衝進了二甲三十五名,其他人的名次都和會試時相差無幾,尤其是吳海,牢牢佔據了最後一名的名次。
但吳海等人已經很滿足了,雖說同進士如夫人,天生就比一二甲的進士要低一頭,因為同進士考入翰林院的機會微乎其微,而大幹又有非翰林不如內閣的說法,所以一般而言,同進士窮極一生,也鮮少有能入三品的。
但好歹是考上了,比舉人又要強上不少。
而且因為去年宋王舊部謀逆一事,各地尤其是京城都折損了不少的官員,所以不出意外,他們這屆沒有考上翰林院的進士應該都會外放有實權的州縣官甚至甚至直接授六部屬官。
因而放榜當天,整個譚家上下都是一片歡天喜地。
鞭炮放了整整一個上午,前來賀喜的官員以及街坊鄰居更是絡繹不絕。
雖然大多數人都是衝著孟則知來的,因為想請他教導他們的兒子,不過孟則知並沒有見他們。
一是因為在皇帝絕嗣這個關口上他還是低調一些比較好,而且理由都是現成的,他身上的病還沒有好。
二來嘛,他把玩穿著狀元紅袍、顏如冠玉的徐初之還來不及,哪有時間去應付他們呢。
吃飽喝足,徐初之趴在孟則知身上,原本都快睡著了,像是想到了什麼,又強忍著睡意,軟綿綿地說道:“接下來你打算怎麼辦?”
孟則知閉著眼睛,說道:“大概是回武定州吧,待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總是有諸多不便。”
卻不想聽見這話,徐初之呼吸一滯,腦中的睡意瞬間就沒了,心底也跟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