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1934年12月4日 越城嶺山中(上) (第3/4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1] 唐太宗十八歲起馳騁沙場,轉戰南北,二十九歲做皇帝,政局穩定,政績斐然。但他並不沾沾自喜,“滿招損,謙受益。”這是魏徵諫太宗書中的名句。唐太宗可貴之處不僅在口頭上而且在行動上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毛澤東後來向全黨發出的“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教導,也許正是從《貞觀政要》中來的。唐太宗認為“人言做天子則得自尊崇,無所畏懼。朕則以為正合自守謙恭,常懷畏懼”。可見,他是從哲學和政治學的高度,來看待位高權重後的民主作風和謙虛謹慎的。
但是,言行一致,貫徹始終並不容易,尤其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則更難。
“唐太宗的過謙態度從理論上講是對的,從實踐上講是不對的。”毛澤東那時認為,“唐太宗曾引用《尚書》中舜誡禹的話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用《易》中的‘謙卜’辭說:‘人道惡盈而好謙。’天下不爭是到不了手的!‘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徐特立聽後唯唯,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作偽使詐,這的確是個值得思索的大問題。
“唐太宗的抱負是遠大的,”毛澤東說,“他用畢生精力達到他的目標:‘使豐功厚利施於來葉,令數百年後讀我國史,鴻勳茂業,粲然可觀。’我們在千年後讀這位皇帝的嘉言,看這位皇帝的懿行,仍然收益頗多。”
徐特立又唯唯。
後來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在整風中告誡說:我們共產黨人不要連封建時代的人都不如。這是多麼嚴峻的問題。
即使呼喚出一個千年前的賢君明主來,又將如何?一個深陷在幾千年前的思想意識泥坑裡的民族,歷史悲劇是註定要發生的!
當我們高唱“桃花源裡可耕田”和“六億神州盡舜堯”時,有幾多眼睛能看到中華民族意識的倒退是何等迅速,一直退到“史無前例”懸崖上,以極端的聰明,幹極端的蠢事。既然“冷眼向洋看世界”,那麼,還有什麼世界文明更比天朝好呢?向後看比向前看容易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所以我們老吃“憶苦飯”。
徐特立又回想起他與毛澤東的一次玩笑式的談話:
那是在瑞金城西十六公里處的雲石山。這是一座樹木蒼翠、怪石嶙峋的獨立小山,萬石簇聚高矮參差,形似雲疊天際。長征第一步就是從這裡跨出,後人稱雲石山為長征第一山。許多作家、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