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2/6頁)
言朝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專注太陽能的商人和研究員。
他們立刻翻開內容,掃過作者名字,卻發現署名的拼音,十足陌生。
“這是誰啊?”
“不認識……但是這個通訊作者不會是邵煉吧?”
“邵煉?誰是邵煉?”
國內年輕一代根本沒有感受過“邵煉”兩個字的魔力,他們學習的論文和技術,大部分源自國外的新突破、新見解,少有人沉澱下來,去研究這些突破、見解的原始發現者。
科技迅猛大跨步和資訊衝擊,令人記憶時效猛然縮短。
正如畢業後再也記不得考前印象深刻的名人生平,年輕一代聽到關於邵煉的科普,大多也只是“哦,這麼厲害啊”的感慨。
看過《ENE》的國人,反而對第一作者更感興趣。
他們多是經歷過實驗室、研究所的中國特色化教導,所以看通訊作者就像看老闆,學術水平不論,負責給錢就行。
名不經傳的作者,找起來麻煩許多。
好奇的人截圖拼音,圖圖相傳,居然都沒人出來認領的!
一傳十,十傳百。
沒有實驗室、研究所認領的論文,頓時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以至於平時不敢打擾圈內大能的博士們,都開始拖著導師,想知道這個Mingzhou Shen是誰?
“沈明洲?”
謝春應瞭然於心,見博士們急切不已,笑得恣意,“他是澄明中學的高中生啊。你們當然不認識。”
博士:您說什麼???
一切匪夷所思的困惑,都由科協手上的“科普之聲”官方賬號終結疑惑。
——國內澄明中學研究員沈明洲、歐陽博藝,建立新型太陽能轉換模型,提出轉換率高達60.12%的理論技術,由《ENE》期刊封面發表。
普普通通的例行釋出研究成果,卻因為內容,讓關注者緩緩打出了一個問號。
“臥槽,關注科普之聲這麼久,還第一次見他們發高中生研究成果的!逼格驟降。”
“沒想到會有研究員去中學當老師的?我記得這個《ENE》還很難投成功的吧!”
“艹!你們看到名字沒?什麼老師?又是沈明洲!”
科普之聲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效應出現了。
大多數關注者都喜歡在微博上暢享八卦,此時看到“沈明洲”三個詞,跟看到炸彈似的一蹦三丈高!
金魚腦子也想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