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外人之血優於內耗 (第2/6頁)
兇名赫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工人成本高昂。
商人們向來是逐利而行,怎會甘於現狀?
因此,與塞外之間的人口奴隸交易暗中興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溫越麾下對人口流動管控嚴格,即便是流民也要遵循一系列規定,不能隨意徵用為礦工。
於是,商人們將貪婪的目光轉向塞外。
組建捕奴隊,以各種藉口為掩護,成群結隊地活動。
塞外部落身處嚴酷環境中。
人們普遍能吃苦耐勞,婦女兒童也不例外,且多有放牧和處理皮革的經驗。
崇禎二年開始,一些被利益矇蔽雙眼的商賈,開始暗中對塞外小部落的婦孺實施擄掠。
將他們囚禁於縫衣廠、被服廠等,成為其利潤的犧牲品。
這些被擄掠的婦孺幾乎不索求工錢。
只要能保證溫飽,對她們而言,這已遠勝過塞外的飢寒交迫。
甚至,由於得以飽食,她們失去了逃跑的念頭,這使得利用她們的成本微乎其微。
因此,近兩年間,關內外,尤其是滿套兒地區,塞外部落的人口被大量掠奪。
從前,這些擄掠行徑還遮遮掩掩,如今卻已堂而皇之。
商賈們何其歡欣鼓舞?
更何況,隨軍征戰還能積累功勳,功勳則意味著未來封地的可能。
馬世龍的案例便是明證,怎能不令人心生豔羨?
即便不提金礦,僅封地所轄的礦產資源,亦足以令幾代人衣食無憂。
即使無礦藏,那大片的良田和廣袤的草場,同樣令人心動。
這不僅是一份豐厚的家業,更是為子孫後代留下的寶貴財富。
過去,人們總將塞外視作荒涼貧瘠之地。
而今,真正投入開拓建設,才發現塞外實則藏寶無數。
的確,土地的價值在於擁有者的智慧與能力。
在遊牧民族手中,塞外是難以生存的荒漠;
而在中原百姓手中,它卻能成為沃土。
歷史上,無論是屯墾戍邊還是移民實邊,中原歷代的邊疆經略,大多卓有成效。
它們的興衰,與中原皇朝的命運緊密相連。
在皇朝強盛時,邊疆建設如火如荼;
一旦衰落,便不得不收縮防線,過往的辛勤成果,往往付諸東流。
邊疆的風雲,實則對映著中原的強弱。
當華夏大地繁榮昌盛,塞外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