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葡萄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位頭髮花白,眼睛卻明亮的老人是三峽工程展覽館的講解員,也是曾經修建大壩的工人之一,他帶著遊客,帶著鏡頭,條理清晰地講出過去的故事,講清楚三峽大壩的功能和意義……]
看著三峽工程展覽館講解員帶著遊客們講解工程,一直在疑惑這樣工程怎麼建設的人也終於瞭解清楚了,還是科技。
前面還是鄉親們在挖土挑擔,後面就又上了各種不用人那麼勞累的工具。
“這個80式推土機,又能跑,又能運,自身也很巨大,讓他能動起來,該需要多大的能量啊……”
“能裝那麼重的石土,這個推土機也不可能是木頭做的,如果是銅或者鐵,那需要的礦石……”
匠人們討論著那些神奇的工具,好奇他們的構造、原理和材料,而普通人也在好奇這位講解員的故事。
“這講解員也是修大壩的普通工人,他看上去可以一點不像是修河工啊。”
“這精神頭,能開著那樣的大傢伙修河工,換我也想試試。”
“那樣大的傢伙,馮老三你可別一上去就嚇得腿軟了。”
“腿軟也要上去摸摸再說,換你你不想啊?”
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著,卻有一個漢子在嘆氣。
有人問他嘆氣什麼,那漢子道:“我開心他們去修這樣的堤壩,老了還這樣有精神。”
原本還對著天幕一起討論的鄉里鄉親們不說話了。
他們都是定期要自帶乾糧服徭役的,幹過的活那都是從天亮到天黑,一個萬一身體傷著了或者死了的都有可能,能活著回來什麼事都沒有就足夠慶幸了。
像上面的老人一樣,想起來都是與有榮焉的自豪與懷念?
屁!
只有劫後餘生的慶幸和半點不想不想回憶的辛勞。
王陽明也在疑惑,人要素位而行,這個講解員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修築大壩的工人一員,為什麼說他們那時候講究‘奉獻精神’。
作為一個從小學習儒家經典計程車大夫一員,他能理解這個奉獻精神是什麼意思,但他也清楚,這種思想不應當是生活都困難的人應該去講究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回憶和影像資料裡,幾十年前也很艱難的他們,按理來說不應該是會在意這方面……
咸陽宮的墨家子弟齊齊對視,大家不說話,也能明白彼此的意義。
這種奉獻精神,和他們的‘兼愛’,‘愛人若愛其身’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