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後還是機器人收光腦阻止了周曉辰——否則她能在論壇水一晚上。
接下來的一週依然緊湊,或者說更緊湊了:既要繼續上課,完成作業,維持訓練,還得準備比賽。
有了比賽的激勵,《軍事理論Ⅰ》的課堂上,眾新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恨不得一堂課學成頂級指揮官。可惜羅馬非一日建成,當季教授把藍星大航海時代的陸權爭霸、海上會戰以及制海權的轉移大致過一遍後,大家已經聽懵圈了。
這些歷史周曉辰倒是很熟悉,不過她也能理解同窗的懵圈:大航海時代對他們來說已經太久遠了,類似於拉一個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藍星人,給他講三星堆、瑪雅、古埃及和維京——那確實逮誰誰懵圈。
《槍械與載具Ⅰ》從槍械講到了載具。
在脫離藍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人類失去了穩定的資源供應——包括金屬、聚變需求的氘燃料(主要來自海水)等,這些雖然都可以從其他行星獲取,但在從頭勘探開發的漫長時間裡,載具的能源系統發展成了星際飛船使用聚變發動機,而行星載具使用太陽能的過渡階段格局。
直到如今,資源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點過的太陽能科技還是作為應急預案保留了下來,譬如桑榆星的集裝箱頂上可以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用來應付能源管道被切斷的萬一情況。
《星際戰爭史》講到了發生在聯盟與帝國之間的第一次星際戰爭。
說起來很有意思,聯盟哼哧哼哧帶著人類大部隊移民,擴散速度不用說,很慢;而帝國一騎絕塵飛船逃跑,沒想到半路先是差點全體冬眠,然後又發生星際塵埃撞擊,迫降檢修,最後也沒跑出多遠。
結果就是,雙方都以為自己是宇宙最後的人類火種,在悲壯的生存鬥爭後,剛剛把人口恢復過來一點兒,正摩拳擦掌,準備跑馬圈地,就在距離藍星不過一百多光年的地方,迎頭撞見了對方。
不能不說是孽緣。
在天倉四,聯盟和帝國的探索小隊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雙方的懵圈程度,堪稱歷史的幽默時刻。
老鄉見老鄉,沒有淚汪汪。此時雙方的文化、政體甚至基因都已經產生了很難彌合的差異,不打起來就不禮貌了。
“但另一種意義上講,正是聯盟與帝國‘相遇太早’,才使得第三次星際戰爭期間的議和成為可能。”《星際戰爭史》教授羅嶼琨評價道,“如果‘諾亞方舟’跑得再遠一點,雙方晚一千年相遇,考慮到帝國濫用基因編輯,那時候雙方的人種可能都已經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