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要不乾脆別堵了 (第2/4頁)
我知魚之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河水向南傾瀉,北岸非但不受影響,還比決口之前更加安穩。”
“而一旦堵上決口,北岸便也要時刻面臨決口的風險,因此他們極力阻難治水;”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便是陛下的苦衷。”
“那時正值陛下繼位之初,雖竇太皇太后雖薨,竇氏外戚失勢,但王太后依舊健在,田蚡貴為國舅,田氏權勢崇高。”
“陛下既信鬼神,又尊孝道,還需顧忌朝堂局勢。”
“因此不得不做出妥協,順應田蚡之言叫停治水。”
“再後來田蚡與王太后相繼辭世,漢匈之爭卻愈演愈烈,大漢國庫內帑時常入不敷出,陛下就更無心關注水患,因此才一拖再拖。”
“殿下,這就是下官從家兄那裡聽來相關瓠子決口的事情。”
“至於其中的曲折是非,不過是家兄一家之言,下官亦不能保證準確無誤,還請殿下親自定奪。”
聽了這番話,劉據逐漸陷入了沉思。
這通分析倒是給他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讓他對這段歷史有了一個全新角度的認識。
前面兩點緣故不必多言,那就是擺在明面上的事情,史書也有提及。
重點就是最後一點,相關劉徹的苦衷。
不得不承認,汲黯的說法不無道理。
劉徹可能不是不想治水,也不是不明白水患的危害,否則當年瓠子決口剛發生的時候,又怎會立刻派汲黯與鄭當時前往治理。
更不會在距今四年後,派出汲仁和郭昌之後,又親臨現場指揮,不惜一切代價治水。
劉徹可能什麼都知道。
只是哪怕是貴為天子的他,也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
外戚、權臣、國庫、外敵都有可能成為他的掣肘,作為大漢的掌舵人,方方面面他都必須通盤考慮,一點漏算便可能滿盤皆崩。
而治理黃河水患,所用的人力物力必定十分龐大,足以牽動局勢……
想到這裡,劉據好像明白了什麼,心中的信念更加堅定:
“媽的,別說我沒這麼大的腦子,就算有也不去受那個委屈!”
“孤家寡人有什麼好,輕鬆點活著不好麼?”
“我必須讓劉徹把我給廢了,那皇位誰愛要誰要去,反正我絕對不要。”
……
數日後。
劉據終於抵達東郡濮陽。
此時隨行的人馬已經增加到了五千多,因為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