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觀影三 (第2/5頁)
酒神葡萄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別以為海里都是魚,一網子下去就能網到東西。
你們也不想想,海那麼大,比陸地大得多,人又怎麼知道撒網的下面一定有魚群。”
[又是夜晚,船上燈光亮起。船長拿著對講機用家鄉話急促大聲的溝通安排,船員們一個個也拼盡力氣撒網下繩。
網慢慢拉上來,裡面滿滿的大魚小魚,也終於讓船員們輕鬆下來。
“漁民們獨特的慶祝方式,就是做一頓豐盛的海魚午宴。”
只放油香煎的馬鮫魚,用蒜紅燒的池子魚,加酸筍燉湯的炮彈魚……]
很難得的,大家這次關注點並不在這桌色香味俱全的海魚宴上,而是都在為他們的捕撈有收穫而高興。
今天紀錄片裡出現的普通勞動者,無論是凌晨就和媽媽一起進山的卓瑪,還是職業挖藕人,他們都是怎麼樣辛苦又勤勞的,大家都看在眼裡。
遠洋捕撈雖說有個大船,但捕撈的一切過程也還是人來操作,動起來後忙碌辛苦,一樣的勞累。
也有內地漁人問道:“主播,為什麼上面說捕撈期只有半年,遠洋捕撈是有什麼不一樣嗎?”
這題小小會:“並不全是,除了有特定捕撈期魚更多以外,還為了保護漁業資源和生態平衡,避免過度捕撈。
我們國家禁漁實行的很嚴格,我這邊長江流域還有珠江流域每年3月到六月底都是禁漁期,黃河和閩江是四月到七月底禁漁。
海洋漁區具體的時間我不清楚,不同漁區的時間都不一樣。”
大家明白了,就和查爾幹湖六寸大的網眼只撈大魚一樣,都是為了避免竭澤而漁,給未來留點保障。
[辛苦兩個月採摘松茸的卓瑪和媽媽掙到了五千塊錢;傍晚的湖北,挖藕人也乘舟歸來;東北,新年第一天的老把頭依舊上冰,要親眼看著五十萬斤魚苗被投入冰湖……]
在旁白的低聲敘述中,第一集的節目放完了,看的大家悵然若失。
他們或許和後世疆域面積不一樣,也沒有那樣團結一家的各個民族,飲食習慣也天差地別。
但他們終究都是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有些東西,不論過去多少歲月,都一脈相傳的,情感的傳遞並不會遞減。
吃了口蒸熟的糜子麵糰,劉邦感慨道:“自然的饋贈也要人去努力抓住時機,拍的真好啊!”
第一集名字叫自然的饋贈,從雲南的菌子到江南的筍子,雲南的火腿到湖北的蓮藕,再是查爾幹湖冬捕、廣西高蹺捕魚、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