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0 (第2/3頁)
南林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心爵位就丟了,秦人也習慣了。
等律法緩和一些之後,新政帶來的改變會撫平他們的不滿之心,轉而追求新的進身之階。在韓非這樣的法家大宗師來看,小民就算重要,也只是作為整體而言的重要,是可以拿來算計的事物,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具體的人——或者說其實對貴族與士族也是如此,沒什麼不能去審視和計算的。
李斯想得就更具體了,他自信雖然自己只是廷尉不是丞相,但這些事情都會由他來落實。這些說起來其實與法家一向的主張有點背道而馳,但那天長談,大王十分坦誠,與他們剖析了囊括天下後的難處。李斯現在的思路也轉變了。
其實過去百家學說都是從一國之地出發來考慮的。周禮雖是天下之禮,但那是八百多年前的事了啊,那時分封的諸國之間還有大片荒地呢,天子也不會直接治理那些封國,大夥都是各管各的。燕國被戎狄包圍,史書上百年未載燕國之事,跟現在哪能一樣。
不止是法家,秦就是用任一家理論來治國,都得變,不變不行。
畢竟是跟隨荀子學習的人,李斯對儒家經典也不陌生。大王那日摒退左右與他和韓非密談,提到一詞讓他們琢磨:外儒內法。
韓非要做的,是著書立論,作為官方教材,以後在學室裡作為士子必讀之書,必考之經典來學習。當然,大王的要求不僅如此,李斯曉得韓非還另有任務,但那不是他能問的,大王似乎也不準備將其公開。
至於李斯自己,就是要將秦律重新捋一遍,不必急在一時,但統一天下後,陸續要改的地方,他得心中有數,也要符合這“外儒內法”的道理。
不能將百姓逼迫至懷念六國而反,也不能寬縱百姓生出惰性,其中分寸,還需要他經常與治理軹道亭的張蒼交流,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但是法家的臉面要緊,就算吸收了儒家的道理,他跟韓非也不可能披上儒家的皮,所以就需要韓非好好動腦子,把儒家的理論吸收進來,運用起來。
至於說他們的理論中有一點儒家的影子,那也很正常,根本都不需要向人解釋的。
他們的老師是誰?他們的老師是荀子啊,去世不久,當今公認的儒家大宗師。作為弟子,受到老師的影響難道不合理嗎?
非常合理。
他們三人,同門學習時只李斯與韓非有交集,只不過一個韓國公子,一個上蔡小吏,雖說在荀子的一干弟子中他二人才學出眾,自然相交,但身份有別,李斯既沒有入韓之心,自然不會過於親近。而